读书+学习+方法给自己好香帅精读慢品

没有了老师,你该如何学习?

2016-08-12  本文已影响3220人  王健_TW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作为刚刚烧(卖)掉了课本,在学弟学妹羡慕的眼光中,目光晶莹剔透凝视斜上四十五度,刚刚踏出校园的你,嘴角微微颤动,不禁流出一丝微笑。是啊,熬了这么多年,终于要离开了,终于不用再学习,不用忍受天天写不完的作业,可怕的考试,老师的催促,家长的责备,终于远离了这一切的一切,那一刻你仿佛看到了通往自由的大门就在眼前慢慢亮起。

但当你充满憧憬、斗志昂扬的一脚迈入职场,成为一名所谓的员工而不是学生的时候,你会发现,事实并不全如你想象的那般美好,你不但仍然需要学习,而且要学的比上学的时候还要多得多,多到你甚至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梦想瞬间崩塌,你开始迷茫,甚至不知所措。

虽然你痛恨校园中的一切,但是相信我,你其实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就像肖申克监狱中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老布一样,当走出牢门(校门)的那一刻开始,你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

在学生时代,虽然有老师有考试,日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你有没有想到,在这样的环境,你并不需要考虑学什么的问题。因为老师已经都给你计划好了,你要做的只是听老师的话:让学什么学什么,让怎么学就怎么学。一旦你稍有松懈,还会有各种作业、检查、点名、测验、考试等令人发指的方式来督促你学习,保证你的学习进度。

如果把学生时代比喻成一条400米的跑道,有明确的线路,有清晰的终点,还有边上那位严厉絮叨的教练。那初到职场就像被置身于一片沙漠,你得到了日夜期盼的所谓的自由,但却迷失了方向,寸步难行。

这时候你开始怀念有老师的时光,有清晰目标的校园生活,怀念那个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学生时代。

希望这种东西就是很奇怪,最美好的时候往往就是还没得到的时候。

那……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也很无奈:没了老师,我们就当自己的老师。

而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想清楚的就是三个最重要的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督促?

学什么?

首先是学什么?直接抛出我的观点,就是:从工作内容入手,工作用什么就学什么

我认为技术知识有两个特点:枣核型稳定结构网状联结结构。工作中学习和使用的知识并不像在学生时代的知识已经被分解成清晰的顺序和步骤,明确的知道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还有现在很多同学容易被新技术牵着鼻子走,追新追潮,但慢慢发现越新越潮的技术反而越容易很快过时,紧跟而来的就是一片哀嚎,在我看来也是因为技术知识的这两个特点造成的。

*枣核型稳定结构*是指越靠近底层(语言,算法,数据结构,http,tcp……)和越靠近高层(分层,组件,概念,理论,模式,经验,思想,平衡)的知识和经验越少且稳定,而越靠近中间(框架,工具)越多且不稳定。

知识的枣核型稳定性结构

*网状联结结构*是指计算机的技术没有一个线性的学习路线,所有的知识和技术都是一个网状中的节点,之间相互连接(这也是为什么刚入行的人很纠结的原因,东西太多,不知道学什么,与校园中的熟悉的明确的线性学习路径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一开始学东西很难很慢,越学越快的原因,因为之后大部分新技术的学习只是与自己的知识网中的其他已知节点之间建立关联即可。

知识的网状联结结构

所以对于一开始学什么的问题,我给的建议是:

扩展阅读:

怎么学?

明确了学什么的问题之后,就是如何学习的问题了。我建议多动手,多实践,说高大上一点儿就是要知行合一。实践的方式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这也是为什么我前边说工作中用什么就学什么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将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最大程度的利用工作时间学习,并将实践的结果反馈到工作当中,所谓顺势而为,顺水行舟,不用费太大力气,你也会比别人行得快,走得远。

实践还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写博客,做分享,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的大牛们,都是很早期就动笔写博客的那帮人。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写作是为了自己,所以不要因为怕写不好而不写。大牛们之所以可以成为大牛,也都是先把牛吹出来,再逼着自己一一做到的。

扩展阅读:

怎么监督?

知道了学什么,知道了怎么学,还有一个最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说的都对,但是我做不到啊,没了老师,也就没了督促和监督。这时候我们就要履行老师的另一个重要的职责:督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管理,做自己的老师。

自我管理并不复杂,做计划就是一种简单的以现在的自己管理以后自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自我管理方法。而GTD(Getting Things Done),是其中被人广泛使用一套时间和任务管理方法。我自己也是用这种方式来管理自己,制定计划,收集任务,分解任务,执行任务,回顾任务,总结任务。

唯一要注意的是GTD并不是简单的Todo List,也不是具体的工具,而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实践,工具和流程。不要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到工具的选择,也不要纠结为什么别人的方法自己就做不好。我用了5年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有些事情是欲速则不达的。

扩展阅读:

怎么打开视野?

最后再解答一个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如今技术百花齐放,你却让我不要浮躁,只专注于自己工作中的那些技术那些知识,那怎么保证自己不是闭门造车?你们老鸟们天天讲眼界很重要,广度很重要,那我如何打开我的视野和广度呢?如何找到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我自己是通过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中文叫做个人知识管理的方式来保证自己深度和广度平衡的。GTD是用来管理任务和时间的,而PKM是管理知识的,尤其适合像现在这样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

PKM可以让我们专注在某一个技术领域的同时,用很小的成本收集,整理,归纳其他方方面面的信息和知识,扩展视野,增加自己知识的沉淀和广度,慢慢的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我现在每天会浏览差不多1000篇文章,收藏整理几十篇文章,经过几年的积累,目前已经收藏了几千篇的精品资源,而这些就慢慢构形成了我的个人知识体系。而所有这些每天只会占用我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可见积累的力量,可以十日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扩展阅读:

总结兼太长不读版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没了老师,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我们不但还是要做学生,继续学习;同时也还要兼任当老师,规划和督促自己学习。而作为一个有着10多年“教龄”的老老师,我建议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