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的味道——金面子(周荣)
白马坡下,金牛道旁,五丁谷内。有家三代老店,老板姓金,经营餐厅几十年。其“老”并非店址也非店招,店址几经波折,几年前落户于此,店招却是据其历史发展和店内招牌菜,得高人赐名“金面子”,不过10余年。说它是老店,源于店内一当家菜品,其发明时间不可考,然有文字记载却不下百年。
清乾隆年间,蜀中才子李调元将其父李华楠收集编撰的民间佳肴、小吃、调味品、珍馐、美味及制作技艺进行整理,刊印成食谱《醒园录》,并在蜀中民间流传。《醒园录》计烹调三十九种,酿造二十四种,糕点小吃二十四种,食品加工二十五种,饮料四种,食品保藏五种,总凡一百二十一种,一百四十九法。其中,第二十七法——蒸煮头法。“猪头洗净,里外用盐擦遍,腌制二三时,锅中水烧开,后下猪头,所擦之盐不可洗去。煮三五滚,捞起,用净布揩干内外水气,大蒜捣及细烂擦上,内外务必周遍。置蒸笼内,蒸至极烂,将骨扒去,切片,拌芥末,柑花,蒜醋,食之俱妙。”蒸猪头法可谓年代久远,其味在时空中穿梭几百年。后人既继承其传统做法,又沿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创新,当蒸猪头流传至全国各地时,便有了新的名字——扒猪脸。
几十年前,金家读得《醒园录》,觅得蒸猪头,如获至宝,反复研究,几经周折,终将其搬上餐桌,承旧名曰扒猪脸,扒猪脸这个名字我们且不去考证他的来历,也不去管它的优劣,然而这道来自《醒园录》的百年老菜却一举成名,成为金家老店的当家招牌菜,到店顾客不点此菜者几乎没有。
汶川地震后,金家的店搬到了新建的旅游景点——五丁谷,扒猪脸的工序也在不断改进,这个时候呈现出来的扒猪脸色泽金黄、状如脸面,兼具卤味,送到嘴里,糯而不黏,肥而不腻,加上蘸水,更是五味俱全,给人以特别的舌尖体验。
新店当然应该有新的形象,于是有高人视其改良后的扒猪脸之色泽,加之店家金姓,便欣然命名“金面子”,其内涵自然深厚。给扒猪脸改名的同时,金家店招也随之改为“金面子...”。“金面子”便成了三姓两名,店家姓金,店面姓金,店里的当家菜也姓金。店面叫金面子,当家菜也叫金面子。
前几年,金家再次扩大规模,搬到了现在的地方,生意依然很好,而“金面子”这道以猪脸为食材的百年佳肴,也备受南来北往的食客欢迎。当地也把它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
周 荣
20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