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每天写1000字人民广场

古文观止 || 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一)

2024-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看到标题,我们一定很熟悉哈,但也会觉得有些纳闷,这不是《古文观止》中的开篇文章吗?怎么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其实不然,此文非彼文。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选自《谷梁传》,是与《左传》中同名的文章,说的都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庄公杀其弟叔断的故事。

但本篇是对《春秋》经文“郑伯克段于鄢”的解释。对比之前《左传》中记述这一故事可以看出,《左传》以叙事为主,语言生动形象;《谷梁传》则重在一字一句解读经文,语言稍显呆板,主要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

我们都知道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本书皆是对《春秋》的解释。

“三传”作者相传分别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战国时齐国的公羊高,战国时鲁国的谷梁赤。

《左传》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53年),其实一直记录到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它并不是只记述鲁国的史事,还包括周王室和其它诸侯国史事。

它以《春秋》为母本,增添大量注解,博采各国史事,翔实地记录了周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史实,通过“君子曰”的论赞来阐扬《春秋》大义。

《左传》具有很高的经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也是中国首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学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公羊传》的记述时间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722年)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止。书中将经传合并,多采用问答的方式逐句解释,重点阐述《春秋》中蕴藏的“微言大义”。

它政治性较强,根据春秋历史形成“三世说”,即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解释体系,宣扬《春秋》的大一统,成为后世政论和史论的理论依据。

《谷梁传》记述的也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它采用语录体,多以对话的方注解《春秋》,反映儒家思想的演变。

它着重宣扬儒家思想,主张严格划分尊卑贵贱,重视礼仪教化和宗法情节,多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维护既有秩序稳定有所助益,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成书于西汉时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我们简单聊下谷梁赤,复姓谷梁,名赤,字元始,战国时期的经学家,春秋末年鲁国人。

谷梁赤以孔门弟子卜商为师,学习、钻研《春秋》,并为《春秋》作传。

西汉武帝时,谷梁赤之学兴盛起来,形成《春秋》经学研究的三大派别之一。

谷梁赤是子夏的学生,子夏晚年居家著书授业,离谷庄颇近。后谷梁赤学成,封鲁为吏,著书立说。

我们再聊一下谷梁姓,这个姓氏很罕见,在今山西长治有分布,汉族姓氏。

关于谷梁姓的由来颇有渊源,一是源于农耕作业,出自粮食种植业,属于以物品名称为氏。

古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古代将谷子称为粱,所以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就用谷粱命姓,他的后代子孙遂以谷粱为姓,后来谷字简化为谷字、粱字演变改成梁字,遂称为谷梁氏。

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谷梁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居住地先民以地名为氏。

古代有个叫古博陵的郡,在郡中有个城市叫谷梁城,居住在那里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称谷梁氏。

因为在古代“穀”是“谷”的繁体字,同音通用,故又称谷梁氏。在春秋以后,谷梁复姓就慢慢演变成单姓谷或单姓梁了,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一直延用的谷姓和梁姓。

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