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为师生成长赋能》新书发布会分享

2022-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开场白】

和一本好书相遇,是一种缘分。与众人分享好书,是一种幸福。大家好,我是宁超群。今天晚上很高兴参加欧小丽老师的《分享,为师生成长赋能》新书发布会。祝贺欧小丽老师的新书面世。

【计划中的正文】

我是欧小丽老师的同事和好友。曾经和她一起搭班教学六年,我教语文,她教数学,我们常常在一起研讨分享式教学。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跟我们当年的分享式教育教学实践有关。可以这么说,这里面的大多数文字,我是第一读者。她的这些文章与其说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她花了八年的心血做出来的。而我,就是她做分享式教学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我们曾一起读书,现在还在继续共读。第一篇文章:为“分享式教学寻理”,从“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和共同体中心”为分享式教学做了学理上的阐述,这样的思考恰好来自于我和她共读的《人是如何学习的》那本书。

我们曾相互听对方的课,研磨语文、数学课堂的分享到底如何做;我们曾一起组织教学互助组,带着团队一起研究分享;我们曾组团去听音乐课,听体育课,去欣赏分享教学理念如何落地到其他学科的课堂。我们曾一起修改文章,一起编辑分享式教学课题研究文集。她把这些关于分享的宝贵经历变成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成就了今日的这本新书。

她写出来的那些慢的,静的,温暖的课堂,引领着孩子们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梳理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和全班的分享,亮出自己思考的成果或遇到的困惑。那些预约的精彩,那些生成的智慧,那些看得见的思维拔节,常常让我这个听课的人也沉浸其中,想要加入孩子们的分享。

给大家分享一下43页的文章《那份被逼的成长》,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任景业老师到我们学校指导分享式教学,我和欧小丽老师都陪着任老师听课。任老师突然说:“欧小丽,下一节你来上。”欧小丽老师不好拒绝,只能硬着头皮上。我也替欧小丽捏一把汗,老师学生都没有任何准备,这课咋上啊?任老师居然说:“你一会儿就不去喊上课,看孩子们知道不知道干什么。上课铃响了,欧小丽真的没有去喊上课,而真正的学习拉来了帷幕。那堂课究竟发生了什么,给欧小丽老师带来怎样的思考呢。请大家去阅读本身的43页,《那份被逼的成长》那堂课给我很大的震撼,可以说,颠覆了我以前对课堂的认知:原来,我们的课堂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我们敢于放手把课给孩子,敢于去顺应孩子好分享的天性,愿意引领着孩子们去打造分享课堂的文化,建立分享课堂的规则,孩子的学习真的是可以凭着他们自己搞定。从此,我也走上了分享式教学的不归路。课堂里常常围绕着问题——思考-分享这三个基本单元大做文章。

那的确是一节不完美的课,却让我改变了自己的课堂观。原来,只要我们敢于放手,敢于去顺应儿童的天性,去打造具有分享文化和分享规则的课堂,孩子

说一说她的日更吧。那么忙,还要坚持日更,多累啊!这样坚持的意义何在呢?她说:“就是因为太忙,我更要坚持写作。通过写作,我能够知道我忙得有价值,忙得有意义。在写作中不断反思,就能让我忙而不乱,淡定从容。”如果你们也想像欧小丽老师一样,忙而不乱,淡定从容,那就看她的书,看看她是怎么修炼成精的。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欧小丽老师的这本书——《分享,为师生成长赋能》,我们将和很多活泼泼的学生谈话。分享,让智慧可传递,可生长。为了解放孩子,为了解放课堂,为了解放自己,期待您能看到这本书,能从中感受到欧小丽老师的文字带给您的滋养。

【后记】

其实,真正分享时没有用上这些文字,随着主持人的话题推进,很自然地谈到了她背后经历的囧事,“一堂没有上课的上课”故事,就是分享式课堂带来的魅力,同时也谈到了她坚持日更的故事,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是真的被她笔耕不辍的精神感动了。因为她的引领,连我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范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的希望更多的看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本分享式教学,也不仅仅是关于数学课堂研究的,更因为她的笔下那些温暖的课堂,那些活泼泼的孩子,那些一次又一次的相互听课研课的场景。她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却把普通的课堂打磨出了光,并带着团队一起发光。这本书能够让所有的普通老师都能看到一个老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走向何处。结尾有惊喜,文质老师居然让欧抛绣球,看看下一个出书的人是谁?我第一反应是,欧肯定会把绣球抛给我。结果不出我所料。其实,我当然想要出书,但是,真的要出一本书,谈何容易。我虽然每天絮絮叨叨地写着,也很期待自己能够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籍,但是这些年的写作主题不聚焦,表达不专业,经验的,感性的居多,科学研究的、理性思考的偏少。当张文质老师谈到老师应该有作品意识,成果意识,作品就是生命的写照。文化传承靠所有人努力,老师要学会得寸进寸,长期的积累产生的作用就非常巨大了。不管怎么说,欧的绣球是抛给我了,能不能接得住,得靠实际的行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