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的关键是兼顾关系
本周我们的主题,继续研究《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前面讲了人生要有系统思维,遇到具体问题要学会变化。孙子接着提出了践行,践行的关键是选择,选择的原则就是利害关系。智者能兼顾利、害两方面的考虑,既看到有利条件,也看到不利条件。
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常用的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利就是优势与机会,害就是劣势与威胁,你两方面都得分析到,不能只顾一头。看到利,就多想想它有什么隐患,藏着什么危险。看到害,就多想想它有什么积极的一面,能转化害为利。遇到困难或突发事变,能懂得变通。
在害思利易,在利思害难!因为人们的心理,总是一厢情愿,总是趋利而避害,总是存在侥幸心理。
趋利是真贪,避害却往往不是真避,而是在心理上逃避,觉得自己能够侥幸,从而疏于防范。见到利的时候,心里知道背后有害,但却认为那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见到害的时候,坚决相信背后有利,除非你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否则黑天鹅一定会发生!
“杂于利,而务可信”,此处省略主语,决策者以害杂于利。把不利的一面、有害的可能,都放进去考虑过,都能够应对,则我们对要做的事就有了信心,就能够实现。
曹操注解说:“计敌不能依无地而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把敌人可能害我的地方都考虑过,怎么算他都害不到我,则我们的计划就可以实行了。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以利杂于害。在害中能发现有利的一面,发挥出有利的一面,则可解除患难。
西晋八王之乱,张方入洛阳,连战皆败,有人劝他宵遁,逃跑。他说:“兵之利钝是常,贵因败以成耳。”当夜潜进逼敌,遂至克敌。 张方的话,前一句,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后一句,很有味道,“因败以成”,贵在因败以成,一路失败,最后把事办成了。这就像搞科学发明实验,或经营创业,全部是因败以成,顺着失败,一路总结,最后成功。
所谓危机,就是危险与机会,我们要化危险为机会,危机的“机”,就是机会的“机”。另一方面,也要想到危机的“机”,是扳机的“机”,不去扣动那扳机,不把有害的一面放出来。比如,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该买单的时候买单,低调买单认赔,就是最积极的处理。止损点,就是损失刚开始出现,要立即停止,依据信息判断后面会有更大的损害出现,很多激情犯罪,都是因极小的事件引发的。冷静下来后,才会想起避害有多重要。认输才会赢。不认输,不买单,就继续投入进去,害没能转化为利,反而越来越大,那就不是《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本意了。
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是教如何害人的,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如何害人是为了防止别人这样来害你。
贾林注解说:“为害之计,理非一途,或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或遗以奸人,破其政令;或为巧诈,间其君臣;或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馈淫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此数事,若能潜运阴谋,密行不泄,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找点事来折腾他,劳役他,多方调动他,让他疲惫。或者用利诱让敌人自己送上门来。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左传》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所有的准备都是有意义的。有人说,白准备了,敌人也没来。事实上,你有准备,正是敌人没来的原因。你一旦没准备,他马上就到。所以有事,要解决困难。没事,要防着随时会出事,决策者没法不焦虑,每天都在精神高度紧张和焦虑中度过。
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经营者做任何事情前先考虑失败。没有失败的预案和准备,盲目地采取行动,是极端不负责任的侥幸,不是每个人都有史玉柱的格局与能力。人生大事,一旦出局就没有机会重来,因为大格局中的博弈,你手里没有底牌,再拿什么入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