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零度”下的教培行业?

2021-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何鲸洛

5月31日。

三胎政策实施。

随即。

各地的相关保障措施纷纷出炉。

而这其中。

至关重要的便是“双减”文件。

7月24日。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双减”工作目标:

1年内有效减轻,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

3年内要见到显著成效。

其尺度之大。

整治之严。

简直史无前例。

而其剑锋所指。

便是如今压在普通人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教育。

教培行业。

只是随后。

便出现了大跌眼镜的“教师别墅有偿补课”事件。

新东方一夜回到解放前?

7月23日。

一份未经证实的教培行业监管文件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相关影响立即反映在资本市场上。

当天。

中概教育股集体跳水。

新东方更是领衔众人完成了“第一跳”。

一夜之间市值蒸发385亿。

更不幸的是:

截至7月26日。

在5个多月时间里,新东方股价累计跌幅达87%,总市值蒸发约2389亿港元(约1990亿人民币)。

只有最高点的十分之一。

时间回到新东方初创的日子。

1990年。

在北大当老师的俞敏洪因为在校外私自开办托福培训班被“点名批评”之后,在一间10平米的小破房子里开始了创业生涯。

1993年。

新东方脱胎于北京新东方学校,旗下业务开枝散叶。

2000年。

因为国内非典停课国外911之后签证缩减,还背上了“偷题漏题”诉讼等问题,新东方举步维艰。

2001年。

新东方挂牌成立,开始走向国际化、多元化。

2006年。

新东方走出泥潭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

2012年。

新东方因调整VIE结构遭SEC调查股价暴跌。

2016年。

新东方收入突破1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家收入过百亿人民币的教育培训机构。

2017年。

新东方市值突破100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市值过百亿美元的教育品牌。

2019年。

新东方在线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港股在线教育第一股。

2020年。

突发的新冠疫情又让新东方迎来一场危机。

目前。

新东方的业务主要包括外语培训、中小学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在线教育、出国咨询、图书出版等各个领域。旗下除新东方外,还有优能中学教育、泡泡少儿教育、前途出国咨询、迅程在线教育、大愚文化出版、满天星亲子教育、同文高考复读等子品牌。

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大学教育;

K12教育;

学前教育。

虽然新进崛起的教育机构有些棘手。

但新东方无疑是吃透了改开的红利。

对于新东方这一次被“当头棒喝”。

其实也不必过于感怀。

要知道:

2016年新东方收入破百亿的时候。

俞敏洪曾经大放厥词:

10年内阿里巴巴可能会在,100年后肯定不在。

而100年后教育会在,新东方也会在。

对此。

马云呵呵一笑表示:

10年后阿里巴巴未必会在,可能3年后就不在了!

教育在,但新东方未必会在。

却未曾想竟一语成谶。

不过。

新东方也大可不必“卖惨”。

因为人家猿辅导融资了几十亿美元还没上岸,新东方却已然“膘肥体壮”,大不了少赚一点又或者切换赛道。

还有一点。

新东方也必须明白。

教育这种东西一直是“国家命脉”。

新东方因为2000年《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政策而兴。

21年后。

鸡娃焦虑大行其道。

新东方真就是一朵“白莲花”吗?

教培行业在线“渡劫”?

新东方虽然跌的很惨。

但其实比新东方更惨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高途就跌去了97%。

好未来跌去了90%。

还有不少上市企业比新东方跌的还狠。

只是新东方作为教培行业那颗“擎天柱”跌的有些难看。

但其实这一轮股市大跌。

受伤的不只是在线教育。

比如互联网一线的腾讯、阿里,二线的小米、美团、快手等都在跌跌不休之中。

当然。

除了国内互联网企业。

当脸书也突破万亿美元市值,苹果市值2.45万亿,甚至就连数字货币也曾涨到了2.55万亿。

美债泡沫之下的国际市场简直“丧心病狂”。

再考虑到:

第一:疫情之后国家政策重回制造业和新能源;

第二:反垄断常态化互联网企业需要重新估值;

第三:中美科技脱钩的大环境下资本涌向高精尖行业。

这些行业政策趋势。

股市和资本市场重新洗牌这是必须的。

只不过对于“烧钱”吹起来的教培行业“副作用”太大罢了。

要知道:

没有上市之前。

教培行业家长交钱给培训机构,机构要拿来租场地、购买教学物资,雇佣人力和教员之外还要大肆宣传打广告。

上市之后。

培训机构还得给股东、董事会分钱,给高管发福利……

这样一来。

成本就更高了。

虽然烧钱扩张时期这些成本不会摊平到家长学生身上。

但这些培训机构也不是开善堂的。

家长付出的培训费有多少真正花在了“培训”这件事情本身上,恐怕不会太多。

就算有些许良心教培机构。

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大染缸中也是很难活下来的。

其实。

我们不讨厌这些机构把盈利当做首要目标。

但在盈利的同时。

如何为学子提供“等价”的教育才是每一家培训机构最需要考虑的“课题”。

据说:

新东方、好未来在苏州市设立的多家公司集体变更了经营范围,其中新增了艺术、体育、科技类培训、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等合规项目。

只希望它们不要重蹈覆辙。

双减向左,三胎向右?

考虑到三胎政策已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缓解中国人口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

双减政策这记猛药或将作用很长时间。

但其实。

此前。

教培行业就已经监管就已经开始了。

3月。

“北京6岁以下学科类培训将暂停”“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中小学学课培训机构”“0-6岁在线教育产品将被禁止”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广泛讨论。

5月。

人民日报发声:

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随后。

高途、字节跳动等在线教育品牌就有了一轮大裁员和架构调整。

再然后。

就是三胎政策和双减政策出台。

从国家紧锣密鼓的动作不难看出:

目前还在烧钱抢占市场,人为炒高了获客成本和社会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这。

带来明显的改变就是:

第一:教培行业高压监管将会常态化;

第二:教培行业的门槛资质或将提高。

但是教育内卷可能不会这么简单停止。

要知道:

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有超过7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千万人,还有说3千万的。

政策固然能够清除一部分“浑水摸鱼”的机构。

但这么多人这么多企业不可能瞬间烟消云散。

教培机构把教育“商业化”的确不合适。

但鸡娃焦虑的本身有很大原因是因为:

社会资源绑架了太多的教育资源,无产没能力,中产想法设法为孩子“谋出身”主动抑或被动卷入了这一场无休无止的“教培竞赛”。

学校教育已经满足不了他们。

还有一点就是:

教育本身也有问题。

比如学校考试的超前超纲,父母教导不过来,这才有了教培机构的泛滥。

家长向学校要升学率。

国家又不允许学校给学生增加负担。

那么这些求而不得的家长就只能把负担转移到校外。

现在国家又禁止校外培训。

那么。

这个负担是不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家庭教育”。

父母的精力、财力和能力有限。

一对一教育或被重新点燃。

而这时。

资本想要切入。

“共享家教”或成新的赢家?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双减政策推行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肃清教培行业。

但若想要根除教育内卷?

最关键的还是:

校内教育必须媲美校外教育,就算差,也不能差太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