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观察永澄老师50天“实验记录”--(1-10)天

2017-08-31  本文已影响16人  莹莹细雨润心扉
                                     参与感悟:

7月7日开始观察永澄老师50天活动,当时定的目标就是无论如何要挑战下自己,看自己能否坚持到最后。

没想到一直坚持到今天8月31日,终于在这50多天中坚持到最后一刻,而且对每一天的问题回答都是对自己认知思考的一次梳理,非常感谢永澄老师带给我的思维认知的升级,让我每一天都有所收获,每天进步一点点。

以下是对我所有50天问题的整理:

蓝色的文字是原文,点击就可以阅读永澄老师的原文,下面的是问题及回答,你也可以一起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用一个又一个有趣有创意的问题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

这段时间一直大量的思考回答问题,耗费太多脑力,近期要多吃点核桃补补脑,原谅我实在想不出如何形容这次活动的收获,只有真正参与的小伙伴才会有深刻的体会,在这里我等你我们一起开始先从思维认知实现“跃迁”吧。

                                    第1天

#观察永澄老师50天--1天#

《永澄:打通的喜悦!我的自我管理系统升级简史》

[永澄:打通的喜悦!我的自我管理系统升级简史]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知道了“知识显性”的重要性,以前总以为自己要做好就可以,如果以教为学必须要有所成就才可以产出成果。
现在知道无论只要自己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让自己实践的经验、思考、等信息知识显性,这样才可以被他人所看到,才可以有改进的基础,这样犯错之后就可以不断优化了。
另外要开始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可以参考永澄老师的初级版本,一点一点的整合升级。
建立自己的第一版本系统流程图:

系统流程图--1版本
                                    第2天

#观察永澄老师50天--第2天#

《永澄:最近很火的那个词“跃迁”到底是什么?》
[问题]

为什么我忽然在3月份开始大量提及跃迁?你能看到什么。

[回答]

从老师文章中的2个跃迁案例,第一个是因为参加读书会而给自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属于维度上的一个跃迁。
第二个跃迁是因为:2月份用3个月的时间来领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能力上实现了跃迁,无论是认知能力、框架模型、分析内化能力都实现了跃迁到更高的维度。

因为这两次的跃迁经历带来了后期更的跃迁机会。找到了人生更高的楼梯,爬到了更好看的更远。

老师的爬楼隐喻更像李笑来老师说的“物种进化”类似:这个世界就好像是一个不同物种生活的地方,有的人生下来是兔子,有的人生下来就是狮子、老虎等,唯一与自然界中的不同就是,自然的物种,天生生下来是什么物种,后天也是什么物种,是不会进化的。
而在真实世界中的物种是可以进化和退化的,可以从兔子--鹿--狼--狮子等,层层进化,所拥有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当然也可以从狮子退化成为兔子。

我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老师说的方法:亲身体验——获得感受——提炼认知——关联原有认知——提炼形成理论——推演到其他领域进行验证。
来自己真正体验一次跃迁才能更加理解。

                             第3天

#观察永澄老师50天——3天#

《 永澄:到底什么才是低水平的勤奋?》
【问题】

1我想问问你有没有过楼层升级的体验?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

2有没有低水平勤奋的经历?你觉得那个原因是什么?

【回答】

1有楼层升级的体验,最近的一次是把之前自己体验学习转变为以教为学。

今年2月初开始,阅读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对里面的反思笔记比较感兴趣。

然后,开始从2月份写反思日记,一直到7月份。

偶然一次去参加“东城领读一百”的活动,活动结束分享环节,大家对丰盛反思日记比较感兴趣,我就自告奋勇说,近期一直在写这块有一定的经验,可以教大家写日志。

就是从这次开始,第一次体验,把知识显性化、以教为学,在制作ppt梳理过程中,学会以黄金圈的思维来整理课程,学会把课程系统化。

是一次非常大的收获,也是因为这次后期又进行第二次分享,再后来加入东城的读书会“尚读轩”,成为这个读书会发起人之一。

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楼层体验的过程。

2我经常会陷入低水平勤奋:

之前刚学习网络课程时,也是见什么?学什么?别人推荐什么?学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

后来也是在使用印象笔记时,见到所有好的文章,都收集下来,但是后期从来不看,也不问自己为什么收集。

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低水平勤奋,看起来每天都在学习,但是收获不大。

个人觉得最大的原因是:

(1)没有从用入手来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收集这些课程?

(2)不清楚自己当下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学到的这些信息知识有没有解决当下的问题?

(3)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只是为了了解更多的知识,只停留在知道了解,而没有实际应用中。

(4)没有从源头去寻找底层的知识来源,而一直热衷于学习,经过他人加工的知识,只会全盘接受,另外也没有去思考这个知识的适用边界是什么?

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学习的低水平勤奋,现在学习更多是从用入手来解决当下所遇到的问题;

学会把知识整理成体系:认知升级,方法论,工具等。

从以前的只收集文章信息到印象笔记,转化为以问题收集,将信息整理加工内化。

                                     第4天

#观察永澄老师50天——4天#

《永澄:为啥我要去霸占整个机场?》

【问题】

你是否缺失秩序感,秩序感的缺失给你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我为什么要谈秩序感呢?

【回答】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一直缺乏有序的秩序感。

在生活中如果没有秩序感的话,我一天时间安排以及学习的计划,都是无序的,随心情而定容易陷入情绪反复内耗。

【实例】

比如:生活中带孩子,最佳的状态,就是让她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对她的身体成长很有帮助。

可现实生活中,因为没有秩序感,养成了晚睡晚起,早上起床晚,下午午休就晚,从而导致晚上睡觉也晚,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整个人一天的精神状态都不是很好,无论是爱人的工作,还是我的学习都有影响,小孩睡觉的不规律,造成了他吃饭的不规律,对身体损害最大。

为什么要谈秩序感呢?

可以补充以下三点:

(1)秩序感的建立容易养成好的习惯,建立一个稳定的状态,即使偶尔状态不好的时候,也可以被这种稳定有序的状态带回来。

(2)秩序感的建立容易培养做事专注力。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己做事专注注意力。

因为只有自己注意力全部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才可能产生高的价值。

现在很多人的碎片化学习,只是停留在对信息知道了解的阶段,如果想要整理、内化、加工成自己的能力,用来解决问题的话,就需要深度的思考。

(3)秩序感的建立有助于建立自己的个人成长学习知识体系,带来深度的思考。

秩序感容易帮我们把平常经常做的事情,寻找规律建立做事系统,比如认知能力,方**,工具类,可以整合在一起,形成做事流程系统。

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知识信息的适用边界是什么?它的最初出处来源是什么?它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前:前车可鉴,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和排除这些假设的?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用处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这样才能由单个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知识链条,不断完善建立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5天

#观察永澄50天——第5天#

《永澄:你之所以那么慢,就是因为你从来没有慢过。》
【问题】

1你在什么时候尝试慢下来过,然后还通过慢获得了快的体验?

2如果你从来没有体验过吗?你希望从哪里开始呢?

【回答】

在本次观察永澄50天每天回答问题时,尝试让自己慢下来。

每次回答问题前:

先会大概浏览一下文章内容;

然后编辑标题,标签,保存到印象笔记;

再重新阅读,以问题形式去思考文章内容:为什么收集此文章?文章中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如何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这期间会结合文章中其他相关文章连接去看)以便对内容的深度全面理解。

最后,开始回答问题,通常会以“讯飞语记”来记录自己的思考。

在回答问题时,会写出自己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会思考为什么会选这个答案,会进一步去思考下一步的行动启发是什么?

通常每回答一个问题,需要连续两个小时保持专注,一小时的阅读文章记录整理,一小时的回答思考。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次的回答问题就是自己原有认知与新认知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思考,同时又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案例,更加具有体会,把新的认知思考运用到下一次同类事情中,不断的迭代。

虽然还没有获得快的体验,但是慢慢的自己的思考能力越来越强化,也越来越有思路,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我觉得应该是从建立秩序感开始。

每天选一件事情,做事情之前先确定做事的意义,去思考做这件事情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增强意义;

然后增加做事必要的难度,最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需要在当天完成。最好做这件事情是因为自己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因为外在要求。

                          第6天

#观察永澄50天——第6天#

《永澄:怎么用脑图来积累思维模式?》
【问题】

你有没有尝试着一点点地积累些什么?尤其是在工作中。

如果未来有一天你会爆发,你希望现在的自己积累些什么呢?

【回答】

最近一直在尝试着积累:元认知、方**、工具模型等。

因为现在没有工作全职带孩,所以更多只是不断的学习更新认知。

学到的方**,工具类一般会用到提高学习方法,避免让自己陷入低水平的学习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现在的学习更多是碎片化的信息,没有用工具把思维模式进行一个积累整理,形成一个流程体系,后期会尝试用脑图的方法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一点点积累出来。

如果有一未来有一天可以爆发,我希望现在可以积累自己的思维模式,把认知,方**工具,整合成一套操作流程,可以拥有系统思维的能力。

                             第7天

#观察永澄50天——第7天#

《永澄:目标从规划到落地的三件必备神器!》
【问题】

你是否为某件事做个规划?那是什么?它为什么值得你去规划它?

如果你现在想要再为某事而做一次规划,那件事会是什么呢?

【回答】

7月初的时候我第一次为做线下的分享做个规划,因为是第一次做线下分享,尝试以教为学,另外也是第一次把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当时规划时间为一周:

周一用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 ;

周二根据思维导图制作内容ppt;

周三修改ppt添加讨论、互动、彩蛋福到等环节;

周四周五周六开始练习,写逐子搞,用音频练习,把控在预计时间内。

周日最后的演练可以录一个小视频看下有无肢体动作不协调,或给亲友讲一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如果现在还要让我规划的话,我会规划一次线上的分享,会以PORT目的,目标,成果,任务来规划。

                         第8天

#观察永澄老师50天——第8天#

《永澄:请你说服我啊,我为啥要学目标管理?》
【问题】

如果一个知识特别有用,但是学起来很难,你会怎么选择?

比如说幂律原理,编程,认知原理,递弱代偿,跃迁,目标管理……你会不会为难而逃避?(尤其是当你鼓足勇气去学习,依然会受挫)还是会思考自己要怎么办?

那你是如何思考自己到底做还是不做呢?

【回答】

如果一个知识特别有用,但是学起来很难,我会继续思考如何去做。

学习就是要增加必要的难度,以高标准要求才能获得更高的收获。

越是难的不懂的知识,那就越老老实实地输入,慢慢看懂,慢慢理解。

学习这些必要难度的知识,有可能是必要的关键点,一旦学会可以帮我打开全新思维和更宽广视野。

如果学习的过程中受挫,那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慢为快,去寻找这个知识的源头处是什么?它的适用边界是什么?提出这个知识的作者是谁?是在什么环境下而产生的?这个知识有无相似相反的知识?等等。

如果弄懂以上的问题,我想会对这个知识,有个全新的理解,也知道可以适用在哪里?

                           第9天

#观察永澄老师50天——第9天#

《永澄:如何用极简的方式面对复杂的持续成长过程?》

【问题】

1如果谈收获,你今天从文章里获得的收获是什么?

2你觉得你现在正在什么期?

3如果你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力只做好一件事,你要做什么?

【回答】

1今天在文章中最大的收获是:

从信息知识方面来说知道了人生发展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应该重视学习什么?

从思考连接之前的认知,发现之前一直陷入一个思想认知的误区:在价值积累的问题导向中,以前一直认为掌握一个体系为导向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就像老师说的,“因果倒置的问题”,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正确的做法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建立结构和体系,并且输出成果。

2我现在因为没有上班,只能从学习上考虑,现在是处于学习建立期。

这个时候会明显感觉到自己想要学的是什么,然后会围绕这个学习主题持续的深度学习积累,把要学的相关性的知识放在一起,然后划定边界,提升高度。

3如果在下一个阶段里面只做好一件事,我目前该阶段的学习给自己定的目标:

是想学习复杂系统,学习用系统的思维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形成体系化,解决不同场景问题过程形成流程,产生最小的结果。

                              第10天

#观察永澄老师50天——第10天#

《永澄:来,我帮你把思考的方法串成一个体系!》

【问题】

1过往,你在思考上出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如果接下来你要开始培养思考能力,你希望从哪里开始才能做少得多?

3如果40天之后,我要招募一些思考力强的伙伴,加入我的跃迁学习小分队,你要在40天里准备做哪些?

【回答】

1过往在思考上出现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在理解力上:在对方说什么时候,其实理解不清楚抓不到重点,另外如果对方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冲时,通常会控制不住急于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导致我在沟通上面是缺乏的,就常说的谈着谈着把话谈死了都不知道。

第二,在表达上:表达形式方法上比较少,一直认为自己是不擅长表达的,所以很少表达,现在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理解力与分析能力导自已不会表达。

2接下来,会从理解力上面来重点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是基础,只有理解力加强,才能做少得多。

可以先从平常与他人的谈话中运用,老师说的两种方法:对方在说什么,以及用对方的话解释,看是否理解对。

3准备在40天里分三步来准备:

(1)首先每天阅读老师的公众号文章,进行检读、精读、并以问题收集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为什么收集此文章?文章中有哪些内容对你有所启发?如何运用到工作生活中?

回答以上的问题,可以结合自己原有的认知,与文章新的新认知相结合,形成全新自已的认知。

就像把书中的内容内化整理为自己的。

(2)在回答老师提出问题时,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认知、学习内容、其他老师相同的观点等进行整理,并梳理,记录自己回答问题的思考过程以及思考路径。

(3)最后在回答问题的质量上,以高标准要求增加必要的难度,不仅仅只是回答问题,要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再思考一下,反复校正自己的思考假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