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
公元2019年 1月 29日,农历2018年12月24日清晨,儿张✘春,张✘鹏,张✘刚各率全家虔备,三牲酒礼致祭于父亲灵前而泣曰:
吾父生于1941年古七月初六日。幼时体弱多病,饱受磨难。1944年日寇南侵进入常宁,父亲经受与亲人离散之苦。儿童时代就学读书,忍受寒霜苦雨,苦不堪言。少年时代,赴二中求学,奋发向上,成绩优异。初中毕业,考入今长沙理工大学,专攻火力发电,品学兼优,誉为翘楚,求学两年。遗憾于1960年下放回乡,后学校通知返校,父亲因娶妻生子及其他原因终未成行。从此与长沙理工大学失之交臂。父亲屈于田园十载。十年岁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奔波忙碌,却食不饱腹,衣不遮体,一月难见米饭。常食红薯芋头等杂粮,还未能吃饱,菜不见荤,汤不见腥。育我仔妹四人倍受艰辛。1971年,得乡贤相助,凭己之才,步入教坛,从此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三十载。
曾先后在板桥中学,樟塘中学工作六载有余,1978年,调入大塘中学,工作24年,直至退休,工作敬业,勇挑重担,业绩突出,深受学生爱戴,同事赞誉,领导认可,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2001年,年满花甲,退休回家,仍耕种不辍,脑上汗未干,脚上常沾泥,未曾清闲一日,直至七十又四,突患顽疾,其后四年,与病魔顽强抗争,终染沉疴,不幸西归,呜呼,无奈从此阴阳两隔,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父难留。昨日屋在人在,转瞬之间却屋在人空,真是世事无常。从今往后,我们到哪聆听您的教诲,在何处再觅您的音容,养育之恩,培养之情今生我们难以再报,每念至此,令人肝肠寸断,五脏俱焚,父亲啊!如果有来生愿您再做父亲,我们再做儿子,父子再聚一场。
培养子女不惜血本,节衣缩食,未曾过上舒服的生活,手中无钱币,家中无口粮,除夕前夜,尚不知年米在何方?遥思与父亲一起读书之时,每逢学校难得吃肉,总是一分为二,大半让于儿女,自己只吃很少,一餐三两米饭未曾吃饱却不敢再吃,经常是半饥半饱 ,艰难渡日。
一九八零年, 天降洪雨,半间房屋被泥流搅垮,父亲下河掏沙,挑泥打砖,上街卖树,所得甚少,待回家中. 独自建房,忙忙碌碌,终造房屋两间,1985年又以一人之力,再造房屋一间,其中酸甜苦辣,只有父亲自知,旁人难以体察。
到了晚年,生活渐好,儿孙绕膝,可天无假日,时日不多,真是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啊!
父享一生勤劳简朴,付出很多,索取很少,助人为乐,不遗余力,与人为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吾辈将谨遵父训,踏实工作,老实做人,尊老爱幼,懂得感恩。
斯人已去,美德长留,
渡尽劫波兄弟在 ,
相逢一笑泯恩仇,
泰山门下出出入入,
黄泉路上往往来来。
愿父亲在天国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