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系列之一:老屋村
前言:老家已被拆迁,村庄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开发区的厂房,现在回去连村庄的位置我都确定不了方向了,写一组文章,记录在那片土地上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老屋,看到这两个字,千万不要以为我要写的是哪座老房子,这是我曾经的家所在的村庄的名字,我也不知道这个村庄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只知道那时问我是哪里的人,我都会说“老屋的”。
青阳县城东乡光明大队老屋村,是光明大队N多个村庄中的一个。村子的前面是一大片稻田,视野极为开阔;左边是一个小山岗,名叫苍云塝,在山岗的脚下,是一口露天水井,一村的人吃水和洗刷都在那里;左后方是一座极为平坦的小山,因形如长条,名叫长山,山上多是松树和一些矮小的灌木;右边隔着一个更小的村庄是一条大河,这条河没有名字,虽然它并不大宽阔,但是我们都叫它大河;右后方是一个孤零零的小山包,名叫“螺蛳墩”,上面长满了杉木,绿油油的,像一颗碧绿的螺蛳镶嵌在那里,山包脚下有一座小学,但不是我们光明的小学,是隔壁双溪大队的小学,就叫双溪小学,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省去了跑很多路去光明小学上学,而是就在这邻村的双溪小学度过了我的小学时光;村子的后面也是一片田野,再往后又是一个小山包,不过这个山包上没有树木,而是一块一块种着麻、桑树等其他作物的农地。
我们的村庄相比于邻近的“建屋村”小多了,可以说是个袖珍村庄,大约二十户人家吧。村子很小,哪家有了什么事儿,要不了多长时间,整个村子都会知道的。谁家要是有什么红白喜事,大家也都会帮忙的。我们小孩子通常爱在村里子躲猫猫,有时为了找一个人,我们能将整个村子跑遍。傍晚时分,在外面疯玩疯跑的我们,不管在村子的哪个角落玩耍,妈妈只要站在自家门口扯开嗓子喊我们回家吃饭,我们都是能听到的。
夏天的傍晚,家家在门前吃饭,天高地阔,在夕阳的映照下拂去一天的劳累,各家房屋相邻都不算远,端着饭碗我曾跑遍过整个村庄。每家每户的格局都差不多吧,一栋房子,门前是一块水泥平地,既是为了卫生也是为了可以晾晒稻谷,在水泥平地的四周再砌上一圈不高不矮的围墙,也有人家是不砌围墙的。村子里的小路四通八达,弯弯绕绕,基本都是绕着院墙走的。记忆中,村子里的树并不多,但家家门前都会种几棵花草或者果树。也不是什么名贵的花,只是月季、美人蕉、玫瑰、菊花之类的比较容易养活的花,但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花儿妖妖娆娆地开起来,一年到头村庄里到处都是艳丽非凡。果树也是极普通的,桃子数、枣子树、梨子树、李子树,等到果子成熟的时候,即使家中没人,路过的人摘下两个尝尝,也是没人计较的。
小时候的我是不大懂大人们之间的事的,为了田地,为了琐事,也曾听到过他们争吵,不过那都不关我们小孩子的事,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印象了。不过在那时的我眼里看来,小村里的人还是蛮和谐的,一到雨天,家家户户串门儿,经常一个长条凳,坐满一排人,一侃就是一下午或者一晚上,中间你有事来来去去也不妨碍。有的时候妈妈或奶奶们也喜欢凑在一起做事,比如纳鞋底、打毛衣,或者搓那种细细的麻绳用来做鞋子,坐在小矮凳上,旁边放上一碗水,绾起一只裤腿,露出大腿,边沾水边在腿上把两股细细的麻搓到一起,搓成很结实的麻绳。最早的时候,村子里好像没有人打麻将,不知从何时起,渐渐有了,再到后来,麻将之风愈刮愈烈,老年、青年齐上阵了。
在我的记忆中,村子里要说变化最大的就是房屋了,早先,家家户户都是三间瓦房,两旁房间,中间客厅兼餐厅,一般在屋外再建有一些稍矮些的屋子,有的当厨房,有的放杂物,还有的养家禽和家畜。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到来,村子里的房屋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很多人家都盖起了两层楼,房子变高了,屋里也变得亮堂了。
老屋村,这个小小的村庄,虽然我工作后很少回去了,虽然后来我的家搬离了老屋后我再没有回去过一次,但是关于老屋,我现在所能回忆的还是很多,每每想起,村子里的每一处都能像一幅图画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我是在老屋村长大的孩子,因为那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因为那里的水养大了我,因为那里有我割不断的亲情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