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喜欢看

读《问题之书》:回答完这200个问题,你就清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18-09-05  本文已影响4796人  zifangsky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本书是我前两个月去国家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偶然发现的。当时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黑色封皮,很厚,纸张泛黄,可以看出被翻阅了许多次。当时我很好奇这本书都记录了一些什么问题,以及作者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然而我打开之后才发现,这本书里只有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偏偏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问题之书

我初略统计了一下,这本书一共记录了200多个问题,涵盖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亲情、友情、爱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有的问题我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是或许我们却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还有的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面对过,从来没有想过碰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做;甚至有的问题是难以启齿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最阴暗一面,我们根本不想让除自身之外的任何人知道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真实选择。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因为在回答书中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什么,“我”对待亲情、友情、爱情又是一种什么态度,“我”想要怎么度过我剩下的人生,诸如此类。

事实上,关于这本书,我问过几个朋友的看法。有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怎么只有问题,没有答案?”,于是就觉得没有看的必要了。他们似乎已经习惯去知道问题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无论是个人、技术、社会的进步源泉都在于好奇心,而好奇心的实质就是提出好的问题,好问题比好答案更重要。还有的人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需要再反思吗?我还不清楚自己吗?我只需要按照自己的习惯做事不就好了吗?”。的确,如果我们都自然而然地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清楚自己决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换位思考,理性地衡量自己和他人的立场,也就不那么容易受情绪支配,陷入大喜或大悲情绪了。

然而,我们并没有那么容易认清自己。因为“我”是一个奇特的概念,单独一个个体是无法产生“我”这一概念的,“我”产生于自己与他人的对比,于万事万物的交互中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一般来说,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来源于记忆,而记忆又是自己曾经所有行为的呈现,而我们的行为又有多少是受自己理性支配呢?所以,如果我们只是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弗洛伊德将我们的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超我、自我。“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快乐就是最高准则,可以表现为:暴饮暴食,通宵玩游戏或刷抖音;“超我”是后天形成,代表自己文明、道德、理性的一面,我们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依赖于“超我”能否抑制“本我”的原始欲望;“自我”则是负责调节“本我”和“超我”,使自己既可以适应现实,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满足。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反思,我们多数行为就会受到“本我”支配,从而放纵自己,成为物欲的奴隶。因为服从物欲就可以立即获得“快乐”,接受理性则往往意味着需要牺牲眼前的利益(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因此,想要做出理性的决策常常是艰难的,对此我深有体会。

最后,如果你对自己有更高追求,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那么你就需要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做出的决策有多少是出于理性选择,有多少是欲望的释放,反思自己做出某种决策的目的是什么。真实、客观地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是好还是坏),这是追求卓越路上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理性地认识自己,你才能有目的地去改变自己,进而抑制“本我”的原始欲望,让自己更加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如果你对如何开始反思无从下手,那么这本《问题之书》就是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书中的内容虽说不是太过深刻,但是很多问题也具有一定启发作用,值得认真思考。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把自己如今对书中问题的回答记录下来,等三五年后可以再看看那时候你对这些问题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


下面是我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整理出来的书中的两百来个问题,放在这里以供大家参考。

生活:

价值观:

情感:

人生观与世界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