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治愈自己,找到存在的意义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这样和世界相处》。
本书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开创了个体心理学,而后逐渐把研究视角转向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的方向,可以说是当前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的鼻祖。
这是一本合集,在阿德勒去世后出版,里面包含了他的一些重要思想,涉及我们和世界的关系、自卑感与优越感、培养社会兴趣与融入社会等。
1.听书笔记
01)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形成相应的生活风格。有四种常见的生活风格:支配统治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最健康)。
02)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是小时候被家庭环境塑造的。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家庭氛围中更能产生勇于面对困难的社会利益型风格。
03)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感到自卑,而自卑感也促使我们追求卓越。但只有和社会共生的卓越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04)拥有良好的社会兴趣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相处。在工作、生活和爱情中,我们要保持兴趣和热爱。
2.听书感想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转向,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从个体的自卑与超越,带着目的生活,到培养社会兴趣,坚持社会利益优先,融入社会生活,可以说,个体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群体、社会,没有人可以孑然一身独立于世。
这是个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事实,影响我们与世界关系的,不是这个事实,而是我们对这个事实的解释。
也就是说,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影响了他采取的行动,进而影响了他和世界的互动,让他以为自己跟世界是那样的关系。
这就是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框定了他的思维及行为,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带着惯性行事,而没有意识到背后的观念是否合理。
试想一下,如果他的观念正确,那么他和世界的关系就是和谐融洽的,个人能找到在社会中的生态位,自己也能收获成长。
而如果他的观念有误,那么他和世界的关系就很紧张,他会认为世界有问题,现实不如意,他人不懂我,人心都难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两种生活风格、思维惯性,最开始只是一点脑海中的不同,最后却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让人感慨。
人的成长,源于不断打破自我的小格局、迈出舒适区,不断突破过去的自我,才能持续创造超越今天的成果,才能在社会中有所作为,找到归属,做出贡献。
而这背后,需要打破自卑感的枷锁,努力治愈自己,让自己内在的小孩成长起来。
如此才会从正面积极的视角看待世界,找到存在的意义,心态阳光,不怕风雨,热情迎接崭新的每一天和灿烂的明天。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