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晦涩的语言,是你在“啊啊啊!!!”,而我却在“啊啊啊??
家有小儿,日趋热闹,追根溯源,牙牙学语。
坊间传闻,女孩子讲话比较早,按我母亲大人的说法,我7个月可以喊妈妈爸爸,11个月可以讲句子,一岁半已经可以念古诗了,虽然可以看成是夸奖自己,但是对于母上的说法还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每个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娃是最棒的,即便是自己娃的娃也还是不如自己的娃。我家哥俩现在15个半月,讲得最溜的是:啊“ˉ”、啊“ˊ”、啊“ˇ”、啊“ˋ”,通常适用的语境是:无聊求关注,比如要陪玩:啊“ˉ”,定向有需求,比如指定要吃哪样:啊“ˊ”,好奇感叹,比如看到绘本:啊“ˇ”,要求没满足,比如想喝水而我误给了勺子:啊“ˋ”。当然,这个统计并不那么准确,因为这个“啊”除了声调不同,还有长音短音的区别,嗯,细说起来可就比老太婆的裹脚布还要长,就不赘述了,总而言之,通过对小儿语言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婴语真是世界上最晦涩的语言!它的语言体系词汇量太少,涵盖的面又太广且细,使用主体跟受听人群存在明显的认知不对等,一方急需表达,一方急于接收,但是又苦于没有桥梁,因而就经常上演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让小婴儿尽快融入我们的世界,用我们能听懂的语言对话是多么迫切的需要啊,所以啊,语言的学习不可谓不重要。
哥俩目前会说的词语不多,我估计跟多语种环境多少有些关系,我家的语种是普通话跟方言自由切换,也夹杂些英语场景,(哈哈哈,这也好意思说多语种),最近发现有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在床上叠衣服,床罩是带有各种颜色小圆点的图案,十一在床边晃悠,我:“十一,黄色的小圆点”,十一:啊,指向黄色的小圆点,我很惊讶,肯定是碰对的,再问一次:“十一,蓝色的小圆点”,他瞅一瞅,小手一指,又对了,我继续问:“粉色的圆点”,小肉手豪迈的一挥,指向正确,不死心的我:“十一,紫色的小圆点”,小家伙露出一副妈妈智商有问题的表情,扭着小屁股走了。五一特别喜欢动的东西,我家钟表是带摆针的,他特别喜欢盯着看,“钟表”这个事物也是我们经常跟他讲的,最近,不管是用中文问他:钟表呢?还是问英文的clock?小手一指钟表,继而转化为掌,手腕形象的学着摆针的运动轨迹转动。
其实这都是些很小的事情,小到每个大人都会觉得理所应当,但是这些小现象对宝宝而言却代表着大脑的飞跃,就十一的例子而言,他能迅速的在有各种图案的床罩上找出圆点证明他有一定的形状认知能力,而能够将颜色本身与对应的代表色彩的词语准确配对更是不容易,证明他的大脑已经具有对色彩的掌握程度(起码是色盲几率小很多);五一能够将词语与具体事物联结,更重要的是他抓住了事物的吸引点并且能够用肢体语言表达,这证明他对语言及事物的形象思维的能力是在向前的。这些有意思的小现象,证明他们的认知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是不错的,所以,即便会说的词语不多,不过对于他们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是一点也不担心的。
一岁左右的孩子能有音调的嘟嘟囔囔,好像他们在说句子,能和大人轮流“对话”,即大人说话时候他会听,大人停下他会说。这种表征就意味着孩子的语言体系在发育,家长要做的就是提供足够的“场景”,大量的语言输出给孩子,然后就静待花开吧。大人们说话很自然,就跟呼吸睡觉一样平常,甚至都忘记了这也是一项需要“习得”的本领,有人说,说话有什么需要特别教的么?反正身边天天有人讲,小孩子大了自然就会了。诚然,小孩子大了会讲话,但是TA讲出什么水平的话,却是需要在语言体系建立期埋下伏笔的。有研究表明,在和孩子说话多的家庭里,孩子三岁时的智力水平,是孩子说话少的家庭的1.5倍。最新的研究成果统计,低收入的贫困家庭,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600个词,中产阶级家庭,孩子每小时可以听到1200个词,而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孩子每小时能听到2100个词。这个数据着实令人感到惊讶,其实说话词语有多寡并不稀奇,贫寒之家忙于生计,花在与孩子交流的时间上就少,富裕之家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因而与之对话也就更多,但是这个数据背后的差异意味着出生时机体几乎完全一样的宝宝,到周岁时在说话、理解、大脑发育和学习能力方面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不同,就这点看来,孩子们的起跑线已然划出了分界。想要孩子们成为语言上的“富裕家庭”并非没有窍门,解决办法就是多说,大量的输出,真的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说不说的无所谓,孩子的大脑又不是透明的,你咋能看见它发育到什么程度了,说不定睡一觉起来,小婴儿就打通了任督二脉啥都懂了呢?
说什么
跟不会对话的小北鼻聊啥?尬聊么?NONONO,其实跟他们说的可以有很多:
看见什么聊什么,散步的时候可以聊路过的小店,公园玩可以聊风吹动的池塘,逛商场的时候可以聊店里的货物,花鸟鱼虫,天上地下,可以聊的事物太多了,比如:宝宝,我们刚刚经过了一个杂货店,里面有很多货物,还有一位穿黄衣服的阿姨坐在门口;宝宝,风吹着水面在动,水面上飘着的树叶也在跟着动呢;宝宝,这是一个童装店,里面有很多漂亮的上衣、裤子、裙子哦。所有人对小孩子的容忍度是最大的,所以,只要你带着一个小孩子,就算再自言自语咕咕叨叨的,也没人会当你神经病哒,放心的对着孩子聊吧,要注意,是要与孩子有平等的交流平台哦,尽量平视或者与孩子有眼神的互动,让宝宝知道,你是在跟“TA”对话。说实话,经常这样跟孩子聊天,我觉得自己的观察能力都细致了很多呢。
在做什么聊什么,等车的时候可以聊等车,做饭的时候可以聊做饭,玩游戏的时候更是全程可以放开了解释,比如:宝宝,我们现在在等公交车回家,公交车是大大的高高的,可以坐很多人的大车;宝宝,妈妈现在在给你做午饭,有鱼肉,豆腐和青菜,等一下要多吃一点哦;宝宝,这个玩具叫积木,我们可以把积木一块一块的垒起来,然后推倒它!除了睡觉,我们很容易在做事的时候把模式调成话痨,当然,刷手机的时候一般自动静音了,温馨提示,身边随时准备一杯水,相信我,你很需要。
在想什么聊什么,心里话没法跟别人说,面对尚不能传话的小宝宝可以敞开了聊,当然,发泄牢骚的话最好少聊,说话的语气要温和,比如:宝宝,妈妈今天要去参加一项很重要的比赛,心里很紧张,帮妈妈加加油吧!宝宝,妈妈今天穿了条新裙子,我觉得很好看呢,你也喜欢是吧;宝宝,明天我们全家都要去外出游玩哦,妈妈帮你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明天一定能玩得很开心。心里的想法通常都带有自己的情绪在里面,所说的事物不一定能具象化,但是,跟孩子聊带有情感色彩的话题,对培养他们的情绪感受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其实想想,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可以转化为我们的对话,把跟宝宝聊天当成呼吸一样自然,每时每刻都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呢,毕竟,他们可是你最忠实的听众。
怎么说
专注的说关键词
好多家长心里免不了想:我就是每天不停的在说话啊,看见谁都能聊几句。但是,请注意,我们“习语”的对象是小宝宝,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语音环境,而不只是语言环境。这两者的差别在哪里?那就是,语音环境是有指定性的关键词语,能够清晰的帮助孩子将词语与其含义链接,而语言环境只提供了语音背景,缺失了“义”的联接。平常带孩子们去小区绿地逛,见得最多的场景是小宝宝或抱或坐,带宝宝们的家长们(大多是长辈或保姆)在不停的聊天,孩子处于这样发散式的对白中,思维是很游离的,很难抓住连接“音”与“义”的关键词,听得再多,语言感知能力提高也不大。“关键词”并不是单独的给孩子重复单词,而是在当前的语境里,关键词指代的物,孩子能够被触碰,妈妈能够指认,或者眼睛能够定焦,这样才能将关键词的“音”与“义”连接。所以,所说的句式需要短而明晰,例如:苹果在哪里?你想要吃香蕉还是梨子?(苹果、香蕉、梨子就是关键词)尤其是选择性的句式,如例句2,孩子无法用手指出,就会努力的学着用嘴讲出来。
指向性输出
指向性输出是指更加确定的给孩子表达,避免含糊不清,就是说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减少代词的使用,比如:这个,那个,这边,那边等等,这对儿童语言的表达是很有好处的,举个小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说法一:宝宝你看,那边地方有个小哥哥走进那个店子,买了一个东西出来了。
说法二:宝宝你看,左边拐角的地方有个穿红马甲的小哥哥走进杂货店,买了一瓶矿泉水出来了。哪种说法更清晰明了,一阅便知。
不说宝宝语
宝宝讲话喜欢用叠词,这只是由于孩子发音器官发育的局限造成的,并非故意为之,所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故意使用叠词,孩子学话的目的还是与世界沟通,我们需要用正常的语言来跟他们交流,并不需要特意造出一种“宝宝语”,你去餐厅用餐听见旁边桌有个油腻的中年男子跟服务员说:“先给我来一瓶奶奶,再快点上饭饭哦,我很饿了”,听到这些你是恶心呢还是恶心。我是早几年在某亲子综艺里第一次听见把“牛奶”叫成“奶奶”,然后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这么说,说实话,我到现在都特替各位“真奶奶”鸣不平,咋滴这个称呼就跟牛奶扯上关系了呢,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跟我有同感。
在游戏中学习
别忘了,我们也曾年幼过哦,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是什么?当然是玩啦!每天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玩各种游戏,所以,玩中学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形式。当我们在和孩子玩游戏时,需要接触很多物体,每个物体的形状、颜色、数量、长短、温度等等都可以得到认知。在跟孩子玩情景扮演类游戏时候,他们还能体会日常生活用语的适用场景,比如:你好,稍等,谢谢,请,再见等。
帮助宝宝描述情绪
有好多朋友说自家宝宝脾气也是跟年龄一样日渐成长啊,动不动就大嚎,有时候还砸自己的头自虐,真是宝宝不疼妈妈疼啊有木有。难道是宝宝脾气不好么?还是不要这么快给孩子贴标签吧,小宝宝自我意识在不断成长,心里“欲望”的概念在形成,各种情绪都会随之而来,但是,语言表达又跟不上,情绪没有出口,焦虑得不到缓解,心里面那个苦啊,除了哭闹,除了撞头,还能怎么办?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解释情绪发生的原因,形容TA的感受,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说:“宝宝,妈妈知道你不喜欢妈妈外出(原因),你很难过(感受),但是妈妈一会就回来了,我们先抱一抱好么(解决方案)?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们才能学会正面自己体内的感受,学会情绪的语言表达,更能学会控制情绪。
亲子阅读
读绘本的好处不用我说相信大家都了解,需要强调的是读绘本的形式最好的亲子阅读,尤其是小月龄的宝宝,在父母的阅读中,他们整个身心都是愉悦的,更能感受语言之美,当然,电子阅读也并非不可取。阅读绘本所体会出来的美感是语言、肢体和心灵的融合,更能让宝宝爱上阅读爱上语言。也有很多朋友会说,我知道亲子阅读很好,但是我就是读不出那个感觉来,宝宝不爱听。确实,绘本阅读有很多技巧,可以夸张用夸张的语调读,可以配合互动游戏,可以加上各种表情,这里我着重讲一下韵律阅读法吧:反复的有节奏的朗朗上口的韵文可以用chant的形式来唱绘本,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甚至阅读过程中可以用手或脚打出节奏一起配合,比如说特别经典的《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中文名《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这本书就很适合用chant的方法,这本书也是我家两个小子最近经常指定要读的,在用chant的时候有几个小点可以注意:一是注意升降调的使用,升调活泼降调严肃,配合使用会很有层次感;二是语速的控制,明快节奏是chant的主调,语速分为快、稍快、稍慢,简单重复部分用快的语速,长的重复部分用稍快语速,结尾强调部分用稍慢语速,整个chant才有张力;三是注意停顿,适当的停顿是为了给人时间上的缓冲和空间上的遐想。至于英语发音准不准大家不用特别关注的,歪果仁也不见得发音都跟广播里一样标准,但是并不影响他们沟通不是,我们讲普通话几个能有播音员那么好,但也还不是每天叽里呱啦跟孩子说个不停。不妨找一找家里有没有这种适合跟宝宝chant的绘本吧,他们一定很喜欢这种阅读方式。
留白
跟孩子对话并不需要时时刻刻的去说,应该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不被打扰。当孩子在专注的玩处理问题的游戏的时候就需要独立的思考,比如说做物体的“拿出来放进去”,插洞洞游戏,拼图,物体分类等。当孩子在玩身体游戏时候,关注的是自身的身体平衡,力量的协调处理,这个时候都是需要凝神肢体如何配合,比如:上下沙发、爬楼梯、钻洞等,除非他们主动寻求帮助,否则不要打扰专注的孩子。
语言环境
切忌功利,为学而学
帮助孩子学习语言,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与人沟通,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的情绪表达,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目的不是为了让家长可以有跟人攀比的理由:我家孩子会说多少话啦,我家孩子会背多少诗啦,我家孩子会数多少数啦等等。所以,家长在孩子的语言培养过程中不用那么刻意提醒自己今天达到多少说话的目标,更不用刻意定个时间专门去学,语言就是在一朝一夕说话的过程中习得的。
为学多语种不要焦虑,浸润式学习才可取
现在各种信息都指向越小的孩子学习多语种就越好,动不动就是双语早教,双语幼儿园,双语小学,一路双语,搞得家长们不在家给孩子们开点多语启蒙就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就会考不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走不上人生巅峰!学个语言而已,没必要弄得自己太过于焦虑,诚然,多语言启蒙有必要,但是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长期的,浸润式的,除非家里和周围的社会环境不停的有人在灌输多语种,否则,小孩子小时候学习的东西很容易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从现在的大环境来看,有这样灌输途径的家庭毕竟还是少数,所以,大家的起跑线是一样滴,孩子们的外语启蒙重点是培养语感,对语言的领悟力以及语言的学习能力,至于学到多少不要强求。
创造良好语言氛围,家长需要情绪管理
语言就是用来做日常表达的,孩子是最会模仿跟效法的小家伙,再好的“言传”都比不上“身教”,想让孩子有良好的情绪,温和的态度,那么家人们就要努力的营造一个积极的生活环境。都说语言可以是刀子,杀人于无形,所以啊,家长们要学会做好情绪管理,带给宝宝一个正面的生活环境。
情绪管理是个大课题,可以掰开来揉碎了说,有机会慢慢聊,只是需要提醒的是,累的人是没有情商的,尤其是带娃主力军的妈妈,身体跟心理的鸭梨都是很大的啊,让身体好好休息才能让脑子好好说话。负面情绪谁都有,我们做不到完全避免,就要学会如何发现它的萌芽,及时制止恶化,当意识到大脑充血,神经紧张开始的时候,你就要对自己说:我的理智脑快关上了,动物脑快打开了!在能够意识到即将崩溃的时候,如果面对的是大人可以离开冷静一下,如果面对的是孩子,跟TA要一个拥抱吧,往往能够安抚孩子也能安抚自己。
有没有发现,其实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的知识是融会贯通的,不能单一而论为学什么而做什么,就好比一起玩扮家家酒,他们不仅能学会认各种物品,还能学着社交,也融合着情绪管理,所以,家长们带孩子,不仅要有爱,还要有脑啊!
做晚饭间隙,扭头一看,小猴子们正趴在围栏上眼巴巴的看着我,一个软软糯糯的喊了声:妈~妈~!另一个在旁边突然乐得“咯咯”停不下来,一会两个人就滚到一堆去了,心里面忽然就跟棉花糖化了一样软甜,手一抖,呜,多滴了两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