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特殊的时刻能挽回生命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略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知于行
01
一位少年被老师带去剪了平头,随后的几日以无法见人为由不去上学,在此后的几日情绪也很差。
曾在中途离家出走过一次,徒步离家40公里的地方,声称本就不想上学,离家出走是被父亲逼得。
“不愿意见人,每次出门都要戴着帽子和口罩。”
本学期因为理发的事,闹了几次情绪。
父亲多次劝他返校未果,最后搬来抚养他长大的外公都未能说服他。
跳楼自杀之前,给同班好友发了多条消息:
“手机没了。”“我先行去世。”“你保重。”“转告他们,是我爸逼的。”“我跟这个世界观念不同,活不下去。”“我活着不做不想做的事,不得不做的话,还不如去死。”“我的QQ号你用吧,别荒废了。”“下辈子还做兄弟。”
02
聊起这个事故,同事不禁感慨想起了儿时关于理发的小事故。
同事小A:小时候超怕理发,那种恐怖不亚于打针。
同事小B:你那时候多大,就有喜欢的小姑娘了吗?那么害怕剪完小平头,怕丑怕人笑话。
同事小A:我一个忠厚老实的孩子,怎么可能那么早熟,就是害怕电推子在头上发出“嗡嗡”的声音,难以言表的恐惧。
同事小B:哈哈,瞧你那点出息,真是高估你啦!害怕你咋不知道说。
同事小A:你说的轻巧,我那时候理个发,几个大汉抓住我,觉得理发师就是魔鬼,后来挣扎着踢翻了眼前的桌子,差点把镜子也弄得稀碎,索性腿也被抓着。人家理发要钱,我这是要命,只能哭喊挣扎的机会都被剥夺。现在是不是觉得很man!?
同事小B:切,就是一淘气包。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强加给孩子我们认为对的道理,却忽略了他的认知和感受,那么对的事却带来错的结果,问题就出在沟通上。
何为暴力沟通:冷战不回话,任性说气话,说些故意伤害感情的话,谩骂甚至殴打。上述这样的情况,连暴力沟通都算不上,因为连沟通都没有,他认为是对的就得做,不做就要强制去做。
03
同事小A谈到一个小插曲,小时候自己的脑袋被那个理发师承包了,当他上了中学后很久没再去,有天朋友理发要到这家,说剪得很不错。理发师见到他很亲切的谈了儿时的趣事,他说倒没感觉多有趣,心里深深厌恶那种不被尊重感受的感觉,还有在朋友面前让他出丑的感觉,从那之后再也没踏进那家理发店。
这就是生活中典型的极易被忽略的暴力沟通,不顾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那么何为非暴力沟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尝试理解对方,尽量谅解别人。
身处社会的我们深知一点,那就是语言及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决定了你能否得到一个好工作,决定你能否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
然而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却很简单粗暴,没有耐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照顾不到他们的感受,有多少事故给我们敲响警钟,却一再发生事故。
问题在于我们难以转变谈话和倾听的方式,条件反射式地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
怎样才能做到既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诚实的、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那就是要不断地训练。
《非暴力沟通》一书倡导: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沟通的四大要素:
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希望你能严格按照这个过程与你的孩子沟通,任何技能的习得都是通过反复的操练:
1.什么是我的观察
2.我的感受是什么
3.哪些需求(或价值、愿望等)导致什么样的感受
4.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那个因理发为导火索而跳楼的少年,如果他的老师和家人习得非暴力沟通方式,结果是不是会截然不同。从孩子临别时对好哥们的留言:“手机没了。”“我先行去世。”“你保重。”“转告他们,是我爸逼的。”“我跟这个世界观念不同,活不下去。”“我活着不做不想做的事,不得不做的话,还不如去死。”“我的QQ号你用吧,别荒废了。”“下辈子还做兄弟。”
他的认知是偏颇的极端的非黑即白的,或许这就是长期没得到尊重的结果,抗拒是没用的然后彻底逃避。
有弹性的非暴力的沟通方式,本就是高情商的体现。
非暴力沟通被称为“沟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倡议:我们坚信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能力不足的孩子可以通过训练提升,能力不错的还能更强,成年人也如此通过训练提升非暴力沟通能力,让爱融入生活。邀请你们运用沟通工具训练起来,生活情境或文中案例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