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走读书婚姻育儿

被误解的 “需要”

2018-11-29  本文已影响82人  晓达亲子情商疗愈

您看起来有点 烦躁 呢!

是啊!我那个孩子,要是他能 按时起床就好了!

您看起来有点 疲惫 呢!

是啊!我那个老公,要是他能 帮我分担点家务就好了!

您看起来有点 委屈 呢!

是啊!那个因为违反纪律被开除的员工,要是他不来找我麻烦 就好了!

带领 《非暴力沟通》近1年,和很多朋友探讨过其中最精髓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本以为就中华民族一贯含蓄的表达方式,【表达感受】会是其中最大的难点,其实不然。

人们对于自己的【需要】常常并不明确。

一、什么是“需要”

那么,究竟什么是“需要”呢?

著名的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乍一看似乎有点抽象,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需要“的对象是 自己:我,需要什么?而不是:别人做了什么之后,我就舒服了。

那个因为孩子起床拖拉感到烦躁的妈妈,她的“需要”其实是:轻松。

那个因为自己承担了家中所有家务疲惫不堪的妈妈,她的“需要”其实是:休息。

那个因为被开除员工前来闹事,感到苦恼的商场主管,她的“需要”其实是:尊重,有序。

二、误解的结果

或许有的人会觉得: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么?说到底,还是因为别人的某些“作为”和“不作为”在起作用么?

其实不然。

首先:当我们认为,是其他人做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感觉困惑的时候,是被动、无助的。

因为自己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完全取决于被人的选择和心情?

天哪!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其次:当我们认为,是其他人做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感觉困惑的时候,我们和对方,站在了对立的两面。

都是因为你!这就是你的不对!

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愿意听一个与自己对立人的话,因为每个人都有 自尊的需要,一旦进入“权力之争”,内心会有一种“我不能被你打败” 的信念如同磐石般升了起来!再也看不到其他,更不用说反思,或是解决问题了。

三、误解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人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

因为,当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家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我所“需要”的事情: 

如果是 为了别人好,那么我就 理直气壮 的!

如果是 为了我自己,我就会感觉 很羞耻、开不了口。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还是一种从小的教育,所带给人们内心的:不值得感!

我怎么能够麻烦别人来为自己做些什么呢?

不妨让我们回想一下,很多人是不是总喜欢绕圈子说反话:

吃完饭,爸爸妈妈看手机,老人明明感觉孤单,需要陪伴,却是张口指责:看看看,看手机,小心眼睛坏掉!(意思就是:我是在为你好!)

而只有小孩子,才会直截了当地说:妈妈,我感觉好无聊啊,你陪陪我好吗?

回想一下,听到哪一句话,您会更愿意放下手机呢?

只有当一个人听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时候,TA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去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边界,并学习去尊重对方。

 

四、正确把握“需要”对我们的意义

而当我们能够将“需要” 回归到自己的身上,我们就重新把握回了主-动-权!

要知道,“主动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状态,应对问题的姿态,多么的重要!这种感觉,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记得有一位妈妈,因为催促孩子起床 的事情很烦躁。

她愿意本以为,自己的需要是:孩子能够快一点。

那么她其实是无助的、不知所措的。

除非孩子愿意快一点,自己是没有办法脱离这个困境的。

忽然,她灵光一闪,想起我曾经和她分析过:其实自己的需要是“放松”的时候,她忽然豁然开朗。

是啊,放松还是紧张,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好!先不管他了,我做早饭去。

结果后来,当她离开了房间,不再催促孩子,还没等她做完早饭,孩子就已经穿好衣服,趴在厨房门口问了:妈,好香啊!今天早餐吃什么呀?

是的!

正确把握了“需要”,效果就是这么神奇。

学习《非暴力沟通》,学会分辨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打开自己睿智、轻松、幸福生活的一把“金钥匙”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