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生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象与骑象人》书评
三八女神节,朋友圈都在晒着“小幸福”,红包、鲜花,而我却在医院,忐忑不安等着检查结果,等待过程中,看到一篇《如果有来生,绝不再丢梦》,讲的是一个为家庭、孩子付出前半生的女人,在44岁时儿子上大学,终于想要追回自己的梦,报名学习服装设计班,原以为从此开始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惜三个月后,却不幸查出乳腺癌。直到那时,她才真正开始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思考到底要怎么为自己而活。
看完文章,扪心自问,我有没有为自己而活,过去的这几十年,我过得是否有意义,假如面临与文中主人公一样的命运,我会不会后悔?
后来与朋友闲聊,她谈及她的烦恼与困惑:以前一直对老公唯命是从,日子倒也安稳,可是自从出去经商,开了眼界,对于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家里时不时会有矛盾,她开始怀疑,并陷入两难:为什么我们会有矛盾,会不会影响孩子,是我的问题还是对方的问题,我的想法到底正确与否,别人与我意见不同,我该怎么办。
孩子小时候即聪明可爱又听话顺从,可是自从进入青春期,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意见,还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眼看他成绩一落千丈,却又无能为力。面对青春期的叛逆,无所适从,只能隐忍煎熬。
大多数人都随着惯性混沌地活着,跟着社会潮流,少年努力学习,青年结婚生子,中看持家带儿,失去自我。直到有一天,看到隐约可见的生命终点,才开始思考人间意义何在,这一生过得值不值得。
还有人曾经意气风发,有着坚定的信仰,当面对生活的挫折或者意外,心中疑惑,到底之前坚持的是不是准确,曾经的信仰是不是需要坚持下去?
人生有很多困惑,少年有少年的烦恼,中年有中年的困顿,老年有老年的担忧,只是人到底要怎样才不负此生?
知道艰难,知道无常,知道一切皆空,可是我们凭什么还要坚持还要奋斗,还要做梦,还要行动?
……
以上这些困惑相信很多人都有,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出答案。这本心理学入门书——《象与骑象人》可以让人解开这些疑惑。书里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前世今生,很多知识点讲得生动有趣,比一般纯理论的书更容易理解。书里还列举了很多心理学实验,有很多作者只有罗列,他并没有作出判断,点明孰优孰劣,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对比。
对于有点心理学理论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略嫌浅薄了些,很多观点、理论没有讲深讲透,大都点到为止;对于心理学小白来说,这是一本比较适合的心理学入门书,有些平时耳熟能详的心理学实验,书中不单介绍了“其然”,还详细描述了“其所以然”。
比如关于“依恋”的心理学实验,书中介绍心理学家哈洛率先进行了“有奶便是娘”的实验,幼猴对于两种代理妈妈的不同依恋,指出“接触性安慰”是一种基本需求,另一位心理学家约翰·鲍比与哈洛殊途同归,进而提出了“依恋理论”,并将依恋理论的对象从婴儿扩展至成人,从而对于“行为主义”华生的理论作出了有力的驳斥。
我们平时可能都听过这个心理学结论,但是仅仅知道这个实验而已,书中则从这个理论的“前世今生”讲起,先有心理学家作出怎样的假设,后有谁作了改进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时还会有其他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曾经作出另外的实验,作出相反的结论,这恰恰是最为客观、立体的研究,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对即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思考、判断,并得出结论。
又比如第7章心理成长,人格有三个层次,第一基本特技,第二个别性调适,第三编出“人生故事”,对于人生负面事件、遭遇危机的另一种意义,甚至还有遭遇逆境的最佳时机在15-25岁左右,这段时间会有“记忆隆起”那些曾在20岁克服过人生逆境的人,会变得更坚强、优秀、快乐。
看到这些心理学理论、实验,相信很多父母会对孩子的现状少很多焦虑与纠结,毕竟生活是要让孩子自己过的,有些错误挫折也只能让孩子亲身去体会,我们不能代替,也不能把道理经验直接教给孩子,甚至父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想:这样的挫折或许年轻时遇到更好。
人生有很多角色,子女、父母、朋友、爱人、同事……每个角色都需要智慧,而我们恰恰不能忘记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自己,我们一定要多关心内在的自我,不管在何种条件下,要让自己过得有存在感,要能够充分认知自己的存在价值。
人生一定会有终点,我们只有面对,只有经历,只有享受或者承受,有人会说这样很难,我做不到啊?解决方案有,那就是认认真真看这本书——《象与骑象人》,那么你或多或少会从书中找到答案、思考解决方法,改变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或许还会开创出另一片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