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021-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貔Q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意料之外的一个方向,我自己也在研究可持续设计,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气候变化的心理学效应:气候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和心理健康,例如日益严重的雾霾导致城市交通的阻塞,越来越多的人对我们生活的城市感到焦虑,对未来几代人的健康成长表示担忧,出门戴防霾口罩成了标配,什么时候连自由呼吸都成了一种奢望;气候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定,极端天气导致农产品收成下降,进而导致区域性饥荒,温饱得不到满足的人们就会产生群体极化现象,迁怒于政府甚至进行打砸抢烧,影响社会安定。

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灾害增多,公众对气候变化也开始重视起来,例如欧洲共同体、澳大利亚、印度对煤炭征收碳税或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我国也在积极的倡导节能减排,支持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对于不够理解气候变化危害的公众,应该从教育入手,用多种说服路径方式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到气候变化这一事实,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

在未来,发展生态科技和减少消费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主流,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来限制公民强烈的购买欲,设计师可以通过及时反馈让公民感受到自己的行动所产生的实际价值,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解读物质主义与精神面貌之间的关系来教导大家降低消费,尽早进入第四消费时代。(以日本为例,自1912年起,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消费时代,是少数中产阶级享受的消费;第二消费时代,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消费时代;第三消费时代,消费逐渐变得个人化。消费单位开始由家庭转向个人,产业结构向“轻、薄、短、小”转化;第四消费时代,个人在差异化的消费中产生不安,继而对消费本身开始反思,继而开始出现简单倾向、无品牌倾向、本土意识开始增强,消费的目的变成了人与人建立联系,趋于共享的消费)

不可否认富裕的人更快乐因为他们可以更多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而我们普通人越是把财富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幸福感就越低,因为大多数人的快乐取决于与他人进行比较,真正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周围人的比较让你感到贫穷。

面向未来的可继续发展的生活就是拥有与他人密切的联系、真诚的社会支持、充满希望的信仰、积极的思维习惯、低欲望的消费倾向、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