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读书笔记(松·兰)

2015·王建民古筝音乐创作的技术与理念述评·读书笔记

2017-11-29  本文已影响4人  呀小学酥

现代语境下的筝曲音韵构造

——王建民古筝音乐创作的技术与理念述评

王安潮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音乐研究所 北京。

框架:

一、基于传统音乐手法的现代新探

二、挖掘传统民族素材 追求雅俗共赏乐境

三、借鉴融合现代技法 创新有度地发展筝曲

1.人工调式定弦的精巧使用

2.多种形态节拍节奏的律动发展

3.以创新技法呈现多样的曲式结构形态

四、以多彩音色音响开发 探索古筝演奏新技法

从本文中笔者得知以下重要信息:

1. 司马迁《史记》所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述秦国乐舞中说:“夫击瓮叩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略)”。

作者:这是筝乐在秦地流行的文献例证,还有着筝乐铿锵之声的音色音响观念,正因此使筝乐一直相对于琴乐而属于俗乐范畴,被文人士大夫冷落。

2. 现在(2015)筝乐发展势头早已超过琴乐,流派纷呈。学界认可:陕西(秦)筝、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雅托葛)、朝鲜族的伽倻琴(延边筝)等等。因曲调音律、音色音响观念不同而发展起来。

3.评价与贡献:

(1)王建民在80年代末期进入筝曲现代化创作。他既非古筝演奏家,专业也不是民乐作曲,但却成为筝曲现代化的突破者。

(2)引入80年代兴起的先锋作曲技术,打破传统五声性调式器物载体现状的局限。尤其是他依据音乐内容发展需要设计了许多结构各异的定弦,这是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人工调式”的手法,并且在古韵依托上讲古代西域调式、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等与现代多调技术相结合,

(3)还个性地创设了“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新结构,而其新颖演奏技法的变革方式来源于调式新法和多调重叠的结构观念之上的,推动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4)也籍此开发出“扎桩摇”和“悬桩摇”的交替、“双轮双摇”等演奏新技法。

(5)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民族器乐独奏曲及民族管弦乐创作方面作出卓越成就,古筝新曲基于传统音乐素材基础,但融合较多的新语汇,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具有新颖独特的音色音响。

(6)评价:既有中国古典、传统民族音乐的韵味,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4. 作者认为,针对王建民的筝曲创作研究很多,但多为筝家的角度,对王建民筝曲的创作技法及其创作思维缺乏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剖析较少。因此作者将对其创作手法有整体性的进一步认识。

5.王建民的筝曲多以地域性极强的民间音乐为素材,民族音乐素材结合现代音乐手法的新构成,达到雅俗共赏。

6.近年来,王建民对民族音乐素材选择更趋于多样,更注重挖掘内在的韵味或古风醇厚的音调,表现在对古典文化的素材选择上,文化内涵与内在风韵赋予作品更为深层次的音响空间。

7.王建民具有“创新有度”的视角,他认为:“关键在于 化 字。化 是融合,是特色,是提炼,是再创”。并借鉴柯达伊、梅西安等发展民族音乐技法的观念。

8.王建民筝曲创作中的常规奏法有抹、挑、勾、剔、提、摇等,其个性化的非常规奏法则不一而足。

9.王建民都因作品内容需要而使用新音色的,是为音乐的本体(音乐内容)表现需要服务而设计的,不盲目追求新、奇、怪的外在形式,是在古筝传统奏法基础上开发而出的。非常规奏法贯穿于常规奏法之中。

10.在非常规演奏部位上予以新思考。还借助手以外的其他身体部分参与演奏与无固定音高或无固定节奏的自由演奏技法。

通过阅读本文,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王建民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巧妙创新,并着重以民族民间和古典文化为素材,融入现代作曲技术拓展新的民族化时代音乐主题。

2.王建民先生创新有度,着重内化,不盲目追求成果。

3.他开发了古筝一些新的音色音响和演奏技法,为当代新兴作曲家提供借鉴,引以思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