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刀剑如梦,十年高考

2017-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狗窝君

高考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纸和笔是这里的刀光剑影。


距离我2007年的高考,今天刚好整整十年。

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许多细节。

那天的梅城和今天的广州一样,是个雨里洗过的好天气。我和同宿舍的死党,爬到后山的凉亭上,背自己写得最好的作文。这很好笑,但我们当时确实就这么干了。我那篇叫《逆风的飞翔》,灵感来自五月天的《倔强》。

凉亭在小山的悬崖角上,俯瞰下面开阔的广场。其他学校的考生已经陆续到达,分堆聚在一起。阳光在照耀,战旗在飘扬,一阵阵的集体呐喊声此起彼伏,广场上空战意盎然。

后山绿草如茵,林木葱葱郁郁。此刻只有我们两个奇葩,还有心情在这里赏景、“阅兵”。

我笑着对死党说:我们主场作战。然后两人碰杯,一口气干了加强版的蓝罐红牛,下山到广场上,加入班集体。

男生们互相击掌、碰拳、撞胸,然后里三层外三层,搭着肩膀围成一圈,犹如热情高涨的聚变反应堆。我们把手伸到中央,一只只地往上叠。仿佛排尽了胸腔中的所有空气,五十六个男声高喊着班级口号,然后,五十六只手齐刷刷猛地往下一压:“必胜!”之声,响彻云霄。

所有的克制,所有的激情,所有的万丈豪情,在这一刻终于毫无保留地爆发了出来。你不必再试图让燃烧的斗志冷静下来,因为决战就在眼前。每个人都攥紧拳头,长吼一声,然后狠狠地拍掌,为彼此,也为自己加油。

真是气贯长虹的蓬勃青春啊。

我极少翻开回忆的这一页。

因为高考是一杯浓烈的苦酒,我想记住它的苦,它的烈,生怕这瓶窖藏打开太多,味就散了。珍贵的记忆,就像陈年佳酿,只有真正有意义的时候,才配拿出来品尝。这样的时候,不会太多。

那时的热血,实在太过滚烫。

高考是每一个经历过的人,自身历史上厚重的一页,也是我今日之所以为“我”的一部分。艰苦奋斗的时光,对意志的磨砺是不言而喻的。在此期间培养的学习习惯、计划和总结能力,也让我受益至今。

更别提,它在青春岁月铭刻的那么多故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年已过,你我都已真正明白,“高考的成败,不等于人生的成败”这句话的含义,高考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小步,但提起这个浓缩了许多情感的词时,仍感慨不已的原因。

但如果高考仅仅像《垫底辣妹》那样,是一部励志片,那么它也不足以让人把它反复品味。

高考之所以成为今日语境下的高考,还在于它的另一面。

社会一直在探讨,高考是否一个好的制度,它的功过得失如何,改革前路何在。身为一个曾经的局中人,彼时的我甚至在自由复习课上,全班埋首苦读时,和同桌一起,激昂地批判高考制度的弊端,痛斥中国教育的荒谬之处。

我认为它最大的失败之处,就如王小波所言,是让学习成为一件痛苦的事,学海无涯苦作舟。

他写道:

特维根斯坦在临终时,回顾自己一生的智力活动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学习一事···在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如同一个太监面对后宫佳丽。

当代的教育更简化为:知识=考题=分数=升学=前途,谁曾教过我们知识的乐趣?

也许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十多年来,我一直平衡着成绩,和所信奉的“真正的知识”、“知识的乐趣”之间的关系,试图抵抗教育机器的碾压。我和同桌在晚自习研究克莱因瓶,讨论祖父悖论,琢磨大航海在欧洲出现的真正原因,努力感受诗词、数学的优美,摒弃政治课本上的胡说八道。

一般意义上来说,我算是高考的幸存者。但我内心清楚地知道,我的抵抗并未完全成功。“我”的某一部分,已随着高考的结束死去,就如许多人一样。

9号上午,物理考试结束。我几乎一路跳跃着,兴奋地跑回教室,把一沓早已准备好的试卷撕得粉碎,像抛洒镁粉一样,抛向空中。这几乎就如夺冠捧杯,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仪式。

漫天雪片,漫卷诗书,这是死去的那部分我的葬礼。

昨晚刚听闻一个朋友说,她兼职教一个小女孩英语。女孩6岁,会滑冰、钢琴、绘画。为了上香港的小学,已经面试60多次,均以失败告终。

《美丽新世界》中的半痴呆低种姓复制人Epsilon,从瓶子中孕育。那个世界的西欧总管说:

即使换瓶以后,他们还是在瓶子里——看不见的瓶子······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瓶子里。

这个小女孩,6岁的女孩,已经在“高考”的瓶子里了。如果她不是天才,我很难想象,这么沉重的学习负担,和60次失败的打击,会让她对学习产生什么看法。

我的高考已经结束,并给我留下了一笔财富和燃情岁月的回忆。她呢,十二年后,会从她的瓶子里出来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