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侵犯孩子的权益,我们总是在“教”孩子侵犯他人的权益

2024-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吴敏华

体育课上,两个孩子吵了起来,一个女孩,好像是班干部,一个男孩,竟然哭了起来。

我询问了一下情况,是这样的,那个男孩带了烟卡(一种用烟盒做的玩具,类似于我们小时候玩的纸包),被那个女孩发现了,就要没收男孩的烟卡,并撕掉,男孩不肯,但是女孩非要没收,还动手抢了起来,争吵就这样发生了。

我再了解一下,是老师提出的要求,因为学校禁止玩烟卡,给了班主任压力,班主任就想到这样的办法,同学之间互相监督,甚至还赋于学生没收、销毁的权力。

我跟那个女孩说,先不管他带烟卡对不对,烟卡属于他的个人物品,他的烟卡又不属于危险物品,你可以告诉老师,但是你是没有权力没收和销毁的,老师要求你们这么做,也是不对的。

其实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还包括其他玩具、零食,经常有孩子向我报告,谁谁谁带了什么,而他们的理由是老师说不准带的。这足以看出老师的话语有多大的分量,如果不慎重,某些观念就会植入孩子的心理,比如这件事——随意侵犯他人的权益。

在很多学校领导和一些老师的眼里,学生是特殊的一类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权益,没有自己的自由,有的只是“我”认可的权益和自由。随意侵犯孩子的权益是他们习以为常且认为是正确的事,比如以禁止学生带零食为名,随意搜查学生的包、箱子;以禁止玩某种玩具为由,随意没收学生的玩具;以禁止看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为由,随意没收学生的书籍……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他跟我们成年人一样,拥有一系列的权力,我们无权侵犯他们的权益。

虽然,某些零食确实有损学生的健康,有些玩具确实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有些书籍确实不适合青少年阅读,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方法进行教育,指导,引导,唯独没有权力随意搜查,随意没收,随意撕毁。

更麻烦的是我们无形之中“教”会孩子,只要你有权力,就可以随意侵犯他人的权益。在外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能建立边界感。如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恐怕会越来越远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