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要发声
智者要说话是不得不说,愚者发声为了说而说。
我是后者,在向往前者,前者深爱沉默,我走在发声和沉默的路上,半沉默着。
我曾看过一个日本的纪录片,有一个专门教人哭泣的老师,每每精心准备电影,节目,谈话,给人流眼泪的机会,我觉得这是很棒的事业。
因为在日本社会里,公众场合流眼泪会被看成是软弱的行为,是不好的,是不够勇敢的。所以大家擅长和乐融融,彬彬有礼,礼高于心。
可是心要崩溃,要流泪,它怎么办?
要它窒息吗?
我想王自健的表演给了我一个非常棒的启示,我有话说,不得不说,但我不是智者。
这是一段来自《我就是演员》的表演,题目是《我是余欢水》。整段表演前面铺陈很多,每每在你以为这个男人就要证明自己,不向现实妥协时,他都有明智之举,他可以在自己一片狼藉时仍旧保持着妥帖的微笑,他可以忍受自己被轻视,但他不可以让妻子和孩子受委屈。他咬牙切齿地说:“我不跟你计较不代表我怕你,我只是顾全大局。”
在别人听来像是在为自己的懦弱辩护,我们就是这样的,只要对方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我们就以为他懦弱,他不堪,他不敢,他卑微,他没有个性,我们以自己特有的不知是哪里得到的自大支撑着自己轻视他人,自以为是的认知世界,这是不好的。但有时候这能助长优越感,存在感,重要感,自我感。
而智者的世界总是宽容的,因为他站在更广的角度,听更真实的故事,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他理解高傲者的高傲,他理解卑微者的卑微,他理解自己有多无知,他理解世界有多广袤,所以他谦虚谨慎,所以他直击人心。
众人为他最后台阶上的一通电话而泪流满面,有时候无声更胜有声,无言更胜有言,他那几句“哎哎哎,谢谢……”惹哭了所有人,同样也给了流眼泪的借口。
我不知道如何用语言去表达,所以我说无言胜有言,尽在情绪,动作里,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是高级吗?这是真诚。
窗台上他和儿子做鬼脸,还是笑嘻嘻的样子,这一段会让我联想到《美丽人生》里的父亲在被逮捕时给儿子最后的“游戏”,藏好,别让人发现……
同样的精彩,同样的厚重,同样的……
然而令我感动的却不止于此,在台上他尽量让自己不透漏半点哀戚之色,他说他走出来了,他在笑,不是努力维持笑容,而是重新开始的“云淡风轻”。
他乐意分享,说他从重度抑郁中走出来,他的主旨是给你我力量,看,有人走出来了,你也可以的。
一个人自身的故事往往要比他的表演更动人,也更有说服力,这是行动的力量。
我想一个人最高光的时刻,就是云散了所有过往,真诚地拥抱生活,感恩并且有力量。
所以台上台下,他都带给我感动,这是知行合一的感动,这是保持一致的感动,这是充满力量的感动。
所以我认为这是很棒的表演。
正如我喜欢苏格拉底,他在战场上保持勇敢,救护同伴,他在私人空间里仍旧慎独,节制,他在辩论中直击本质,我每每读到他的观点,他的态度,我觉得他是一个完人,是无懈可击的。而这恰恰是因为他知行统一,他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他做了什么,他才说什么,从不为自己加冠,也从不炫耀智慧,所以他才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
只有行动能真正改变你的内心,只有你去体悟自己的行动,你才会有新的理解,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
好的书,我要读,好的人,我也读。
知行统一,先行后言,如果不想言,保持沉默,踽踽前行,但别忘了给心一个哭泣的机会,让它哭,陪它哭,接受它,再重新和它一起出发。
愚者发声,不足以洞见,但因其心要发声,因其要接近智者,所以发声。
风乎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