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敦煌简友好文互动专题徒步写作第七团

由一则故事想到的

2021-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花语海蓉

最近,在《读者》上读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东汉有一位大儒,叫郭林宗。有一次,他和两个人——子许和文生,一起去逛街。这个文生,是见什么就买什么;而子许,什么也不买。

后来有人问郭林宗:“子许和文生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德?”郭林宗回答得很妙,他说:“子许少欲,而文生多情。” 

文生就是那个见什么买什么的人,郭林宗不说他欲望强烈,而是说他多情,见了什么都舍不得放下。而子许,就是那个逛街什么也不买的人,郭林宗不说他抠门,而是说他少欲,没有多少欲望。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想到了很多。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常常评价学生。如果我们也能像郭林宗这样,多夸赞孩子的优点,多肯定他们的付出,那么,我们的学生听到后,会不会更亲近老师,会不会更多一些自信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心理层面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呢。

其实,这一点,老师们都明白,并且尽量去做到。平时,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可以做到鼓励和表扬,肯定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可是到了期末考试后,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往往就比较单一了,往往就成了哪些学生成绩优异,哪些学生成绩不够理想。这种以成绩为标准来评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孩子,实际上是不够合理的。但处于目前的教育环境,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做哪些改变呢?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最近我搭档殷老师的一席话。她说,以前抓学困生,总是盯住学生的短板不放,学生字词不过关,她就让反复写,反复改,结果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写。现在她改变了策略,她盯住学困生的优点,比如这个字词不过关的孩子,他的阅读能力特别好,只要是思考类的问题,基本难不倒他,所以就说,你答字词部分时,尽力就好,实在不会了就跳过去,做自己擅长的阅读题,把阅读题先答好,写整齐,争取得满分,然后好好写作文。这样做这个孩子的语文竟然及格啦,而且从交谈中会发现,他现在觉得他只是字词掌握的不好,并不是语文学得不好。从认为某一科非常难,到认为某一部分比较难,这种认知转变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既当老师又当妈妈的我,面对一儿一女时,我也常常评价他们。有时候甚至在和别人闲聊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说道,我们家女儿这么大的时候,比较胆小,非常乖,根本不和陌生人搭话。我家儿子和女儿却完全不同,胆子大,特别喜欢和人聊天,有点皮。

我的本意没有说他们谁好谁不好的意思,但女儿年龄大一些,感情细腻,总觉得我说这话,有点埋怨她弟弟的意味。于是有一次,她就对我说,妈妈,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弟弟如果和我小时候一样,那才不正常。

看到这个故事,我就想到了,其实对待孩子,我可以有更好的说法,比如说儿子和女儿小时候时,应该是女儿乖巧,儿子活泼。

当然,我觉得最好的做法是不评价,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标准去比较他们呢?

对待自己的孩子是这样,对待别人,更应该这样。虽然说,人人都喜欢肯定和鼓励,但实际上,很多人都不喜欢被人评价,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已。 

我们评价别人的标准都带着浓重的主观色彩,太过单一和片面,而这个世界复杂多变,别人的经历,我们无从知晓,他们做事的原因,我们更无从知晓,所以,不随意评价他人,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基本修养。

“评价”这个事儿,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有很深的学问。作为我来说,评价学生,评价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是非做不可的事儿,毕竟,“评价”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呢。但是对于别人,还是要做到不评价,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尊重别人的处事原则,就如同我们心理咨询师学习时经常说的,你可以不赞同别人,但一定要做到理解和尊重。

海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喜欢读书和写作,愿用文字描摹流水岁月,铭记内心感动,分享读书育儿,取悦自己,不负时光,让我们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