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原理

太极拳习练者必读的《道德经》章节

2019-03-07  本文已影响5人  觉太极崔云鸣

太极拳习练者必读的《道德经》章节

【导读】习练太极拳者不可不知《道德经》。“太极”是思想,“拳”是思想的载体。《道德经》中所主张的“守柔”和“道法自然”的思想,与太极拳主张的“松柔”与“舍己从人”,有着极深的渊源。本篇为不了解《道德经》的拳友介绍一下其中的经典章节。

【难度】

  太极拳乃中华武术之奇葩,研习太极拳并将之发扬光大是将我国传统技艺与经典传承下来的不可或缺的一步。要将其发扬光大必须要将它研究透彻,所以对于太极拳理论来源的研究也是必需的。太极拳理论与《道德经》联系紧密,要真正领悟太极拳的精髓和它内在的精神价值就需要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寻真正能体会太极妙着的途径。《道德经》可谓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而太极拳则是《道德经》在武术方面的成果。两者息息相关,太极拳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拳理:“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水是极柔软的物质,任何物质放入水中,水都会呈现出容让之象,而绝不会产生任何的抗拒,水之形,舍己从人,自无定形而随容器之变。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拳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言练太极拳进入高级阶段的人感觉极其敏锐,稍触即知。即使是轻如羽毛,如蝇虫,稍近我体就会立即有知觉,马上做出避害趋利的动作,而不容一羽,一蝇虫附身我体。“守静笃,致虚极”方能寂能不动。非经久锻炼,肢体软灵,感觉异常灵敏,难以达到如此境界。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拳理:太极拳运动,讲究折叠劲儿。往往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进先退。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拳理:必须从无中生出有来,从虚中生出实来,从松中生出紧来,从柔中生出刚来,从弱中生出强来,从不用力中生出力来,从静中生出动来,从不争中生出莫能与之争来——都要求从松中生出拳势动作来。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拳理:太极拳的圆形运动是以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作为指导思想。太极拳第一要务就是“松”,而且要透彻地松,其目的就是要把后天形成的坚硬横逆之气性彻底丢掉,返本还原于我们初生之时的致柔致顺之气性。

以柔克刚是太极拳基本运行特征。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指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形象地说明了太极拳中柔与刚的关系,即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太极拳的柔,是指在“松”的前提下,全身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保持圆活不僵滞,腰胯灵活,保持劲不丢不顶,在和顺中上下相随。柔在太极拳技击中具有走化、沾连粘随和蓄劲等作用。太极拳的刚,是指在太极拳技击中将隐于内的全身之力汇集一点,在一刹那间所爆发出来的无坚不摧的劲力。有心求柔,无意成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外柔内刚,柔化刚发,其中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