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说,孩子才肯听系列之

2017-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心联心_鱼儿小组

    “不要” 的力量

早上,地铁上一位妈妈在反复叮嘱一会儿要考试的女儿:“要仔细,千万不要漏题,千万不要粗心大意;要认真,千万不要字迹潦草,千万不要擦的太用力;要提前做好准备,千万不要弄丢铅笔橡皮;千万不要紧张,做卷子不要三心二意,考试时不要东张西望……总之,你要记住一句话:不要粗心!”



        大家觉得这个孩子今天会考得怎样?从我个人经验来判断,估计今天这个孩子考的不会太好,尤其会因为“粗心”出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这个孩子离开妈妈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脑海里想到的都会是妈妈说的“不要”后面的内容。怎么会这样呢?家长反复提醒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孩子“不要”出错?结果怎么会变成了“更要”出错?

        孩子的大脑发育水平与成人是不同的。人类大脑存在不同类型的脑电波,以α波(频率为8-13次/秒)为主,是脑电活动的基本节律,可作为大脑成熟的标志。大脑皮层上还能发出一种θ波(频率为4-7次/秒),θ波越多,表示大脑皮层的控制作用越弱,说明大脑皮层尚未成熟。儿童在4-7岁时,θ减少,α增多。8-12岁时θ波开始从枕叶、颞叶、顶叶减少,α波开始占主要地位。儿童大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因此,当我们成人通过我们的大脑不断向孩子输出信息时,孩子尚未完全发育完成的大脑是无法一下子处理的。

      儿童的注意力在6-10岁之间会发生显著变化。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会变得更有选择性、适应性和计划性,他们会更有意识地去注意与自身目标和情境相关的信息。当大量信息短时间内集中呈现时,会导致正在进行注意选择和适应的孩子出现信息缺失。


      “不”更具有影响力。从心理角度来说,人其实往往更容易接受来自“不要”暗示,越是强调不要做什么,人的潜意识就偏偏要做什么,孩子尤其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人有这么一种本能,当人表达的口头语言和非语言或者身体表情动作和语调不一致的时候,人会更愿意相信非语言。当家长反复跟孩子强调“不要”的时候,其实内心是认为孩子在这个方面一定会犯错。所以当孩子接收到这样信息的时候,孩子听到的是“爸爸妈妈认为我会出错,我一定会出错的。”

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向孩子提出要求呢?首先,表里一致。无论伪装的多么好,当父母言不由衷的时候,孩子都会感受的到。其次,简明、扼要。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简单、直接的表达要求才是王道。相反,说的越多,孩子越“听不懂”。最后,正向提出要求。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要怎样”,而不是不停地说“不要怎样”,越多的“不要”只会不断强化孩子错误行为的发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