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天•崇文书院遗址
今日身心俱闲,移身至曲院风荷,赏残荷。
偶尔,又看到崇文书院遗址。
当下杭州最有名气的是万松书院,可大多数人知道万松书院,是因为梁祝的爱情故事与杭州万松书院相亲会,却鲜有人知晓这里曾是浙江省的最高学府。在当年,而崇文书院却是于万松书院齐名,名扬杭城。
杭州书院兴起于元代,明末至清代达到鼎盛阶段。最为著名的有万松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和诂经精舍,称为杭州四大书院。
杭州的盐商大体来自山西、陕西和安徽,行商发达后,他们往往举家迁居杭州。
但是当时政府有规定,没有户籍的子弟,是不能进入杭州府学读书的,更无法参加乡试 ,看来户籍问题一直存在。这些外地来的盐商子弟家中虽有钱财却因户籍问题与仕途无缘。
叶永盛作为巡盐御史自然明白其中的委屈,他向朝廷奏议,要求给盐商另置商籍,等同落户。这个奏议得到了批准,从此,盐商的子弟和浙籍学子一般拥有了在杭读书参加科举的权利。
叶永盛还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借来别墅为盐商子弟办起了讲堂,讲堂就设在烟水矶。叶永盛此举让在杭盐商感激肺腑,纷纷送孩子来此就读,因为路途遥远,交通竟靠小船。叶永盛觉得利用小船作为游动的书斋不失为授课的妙法。
一个时辰后,叶永盛叫小童吹响了画角。那些隐蔽在花洲鹭渚、柳荫芦丛里的小船纷纷回航,汇集到烟水矶旁。小童搬来几案,叶永盛坐在岸边开始批阅一一呈上来的作业,他当着学生的面,在卷子上评定甲乙等级。每一位轮到的少年都屏声静气,斜欠着身子看先生的落笔。叶永盛不知道,他这种奇异的授课形式,后来竟成了杭州四十二景中的一景,“崇文舫课”的情状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叶永盛任满离开杭州后,盐商们集资买下了这幢别墅,改称“紫阳崇文书院”,又在书院后面为叶永盛立了生祠,早晚供奉。崇文舫课名气越来越大,大到康熙皇帝南巡时也亲幸这个书院,并题写了“正学阐教”和“崇文”两块匾额。从此,崇文书院成为浙江四大书院之一。
今天的杭州市胜利小学的前身既是崇文书院。
曾是书院学子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亲临书院讲学。四百余年,从崇文书院到胜利小学,历史沧桑变迁,唯有文化传承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