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基取巧简友广场

阿喀琉斯之踵:投资里的估值分位陷阱

2019-06-01  本文已影响2人  屠夫1868

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文:屠夫1868

欢迎关注:基业长红1868

= 欢迎关注 · 收藏 · 分享 =

转载需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于2019年3月首发于雪球,有修改

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指数基金定投操作中如果能结合“低估买入、高估卖出”,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收益。

这里的低估高估,是指PE、PB甚至PS等指标的估值。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指数是高估还是低估呢?

实际操作中,我们用“估值分位”来判断估值高低。如果指数当前的估值分位是70%,那么,当前指数比历史上70%的时候都要高。

雪球上众多日更估值表的大V(尤其是ID带“定投”二字的),其依据都是估值分位。

但他们未必会告诉你,估值分位背后隐藏的陷阱。


01:何谓估值分位?

某个指数在3天时间内,PE分别为:12,11,13(数字纯虚构)。

那么这3天时间里,它的PE估值中位数(50%分位)就是12。

更具体地说,是把{12,11,13}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成{11,12,13};

然后取中间位置的数(中位数)12,作为50%分位。

50%分位数是12,意味着数列中有50%的数据小于12,50%的数据大于12。

假如我们有这个指数在100天内的PE,那么把这100天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第5个数x,即5%分位数,表示数列中只有5%的数据(5天)小于x。

此时,我们可以认为PE小于x的情况是小概率(只有5%),属于“低估”、“值得买入”

同理,对于PE的95%分位数y,我们认为PE大于y的情况是小概率,所以属于“高估”、“应当卖出”

估值分位本身基于数学,似乎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就像荷马史诗中,刀枪不入的阿喀琉斯一般。

在实际应用中,有没有“阿喀琉斯之踵”呢?


02:陷阱1:动态变化

让我们回到刚才{12,11,13}的例子。

假如这时加入第4天的数据——18,数列就变成了{12,11,13,18}了。此时的50%分位该如何计算呢?

将数列从小到大排列成{11,12,13,18},此时12和13都处在“正中间”位置,所以50%分位取两者的平均数:12.5。

为了更好的说明,屠夫虚构了一个20天内PE变化的例子:

从图上可以看到,估值分位是会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的。

随着时间流逝,新的数据会加入到数列中。

而每条新数据加入,都需要重新计算整个数列的分位。

众多日更估值表的大V需要定期调整部分指数估值区间,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回想一下去年的状况:

股市持续低迷,大量指数的估值持续走低。

刚开始的时候,每天的低估值会让人认为这都是“黄金机会”。

但是在持续低估数月,甚至数年后,整个指数的历史估值分位都会发生显著变化

——新加入的数据拉低了整体估值,也称“估值中枢下移”。

回过头看,“黄金机会”可能只是“白银机会”。

如果情况恶化,“白银机会”甚至会沦落成“青铜机会”。

屠夫喜欢把这些每天产生的、能改变原有认知的新数据,称为“当前历史”

“当前历史”发生在当下,但是会改变“用未来眼光回看的历史”。

运用估值分位,一定不能忽略“当前历史”。


03:陷阱2:观察窗口

看了【陷阱1】,一定有机智的小伙伴会说:

如果把时间框架拓宽,

取10年甚至20年的数据,

就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当前历史”的影响了。

屠夫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后来发现不尽然。

估值分位是一个区间的概念。

只要观察窗口取得足够大,数列中的数据足够多,那么根据中心极限定理,这个数列总归能收敛。

也就是说,只要历史数据量大,“当前历史”的影响似乎可以降到极低。

可问题也出在这里:

我们希望“当前历史”的影响降到极低吗?

如果考虑大萧条期间的估值数据,投资美股的同学可能远远等不到十年长牛,就早早“下车”——

大萧条实在太惨烈,其他时期的估值会自动被“衬托”得老高……

区间选取大了也不行,该如何是好?

实际应用中,屠夫倾向于保守做法:

尽量把最糟糕的时期纳入到观察窗口当中,甚至会把最糟糕的情况主动往下调整,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

可能会错过一些机会,但能让自己尽可能“不死”。


04:陷阱3:连续性

只要把时间框架拉长一些,股价的变化近似于连续

——可以用一条折线把每天的股价连起来。

这种连续性从何而来?

从规则上说,A股有涨跌停板限制,最多只能±10%。

从心理上说,是因为“锚定效应”。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锚定效应”。当有起始值(前一天收盘价)作为参考时,定量估测(今日报价)总会落在一定区间内。

就好比说,十年十倍股可以理解,一天十倍股(一天内涨到10倍)大家觉得有可能吗?

价格近似于连续变化——无论是股价还是指数的点数,都可以这样看待。

问题来了:

估值(PE / PB / PS等)是连续变化的吗?

估值的分子虽然是价格(Price),但分母却五花八门:每股盈利、每股净资产、每股销售收入…… 

这些信息,理论上是连续变化,但不是连续更新,而是要跟随财报的公开而更新的。

财报最多一个季度发布一次:第一季报、中期报告、第三季报和年度报告。

这也就意味着,估值的分母只能一个季度更新一次,不是连续变化的。 

这会带来2个问题: 

一是信息滞后。

今天的估值,分母并不是今天的每股盈利,而是最后一次公布的每股盈利。

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当前估值就不那么可靠了。

二是估值分位与时间脱钩。

即便股价保持不变,财报公开后可能引起估值的巨大变动,进而导致估值分位出现“跃迁”,从低估一口气跳到正常估值甚至高估区间。

使用估值分位时,一定不能忽视估值变化的非连续性


05:写在最后

屠夫在初窥投资门道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估值分位。

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北极星,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不至于迷失在惊涛骇浪之中。

可是上述3个陷阱,让估值分位始终只能作为“北极星”,而不是“航海图”:可以指明方向,但不能当作精确定位。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好它,毕竟——

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希望本文能为大家带来一点点启发,在用估值分位时多预留一些安全边际,给阿喀琉斯戴上“护踵”。


***

你可能还喜欢

***

再给我1枚硬币,我从1千赌徒手里赢走13亿:跟庄的蒙特卡洛模拟

投资者的3个钱包:怎样管好我的钱?

闪电落下的一刹那:你投资为何总不赚钱?


[ 作者简介 ]

屠夫1868,结合价值理念和量化工具的指数投基者。

更多投资思考、心得分享和「半天候资产配置」在【基业长红1868】更新,欢迎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