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也有科学

2023-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随风飘逸cje

芝加哥大学的克雷特曼与德门克在研究睡眠的脑科学理论实验中发现,人的眼球会在睡觉的时候来回运动,他们根据这个运动规律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规律。健康的成年人睡觉时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模式不断切换,并且在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内,也就是睡着之后的前3小时中,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等于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是不是很有意思?看了这个,一下子解开了我和女儿心中的一个长久疑惑。女儿是个长睡眠者,每天必须睡饱了第二天才能听得好课,所以我和她倡导不熬夜不打疲劳战的学习方式。但是班里有一个神奇的男同学,几乎每天晚上一点左右睡觉第二天六点二十左右起床,可谓是睡眠时间少得可怜,可据女儿观察,人家上课不但从不打瞌睡,还精力充沛旺盛得很,自然学习也相当牛B。这让我和女儿困惑了好长一段时间,按上面的脑科学研究,一下子就可以解释通这个男同学或者是短睡眠者的睡眠现象了。

回归我自己,以前我总会在四五点钟的时候醒来,由于害怕第二天精神恍惚、精力不够,就闭着眼睛强迫着自己睡一会儿、再睡一会儿,可越是强迫,越是脑中仿佛上演着无厘头的电视剧一样,画面一会儿切换到这儿,一会又切换到那儿,思绪万千萦绕,心中又万马奔腾,几乎很少能睡个回笼觉。就这样在床上辗转反侧,既没继续入眠,也没起床干点有意义的事情,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近日,知道了上面的脑科学原理后我也做了一下改变,只要四五点钟自然醒来,就绝不再赖床睡无用的觉,而是迅速起床,看看书,写写文章,听听课什么的,之后再开启按点洗漱,按时上班,好好工作的节奏。反观这一上午下来,很惊喜地发现几乎不存在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以前的担心只是自己的假想和臆想罢了。

相反的,由于早起,时间上多了2个多小时的宽度,因而能干些自己喜欢得、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有一种无比充实丰盈的满足感。

就拿今早上举例,醒来看到了昨晚地震的消息后,没过多的沉溺在微信、抖音的消息上,而是提笔写起文章来。到这个点,两篇小文章已诞生出炉。一篇是由于前几天没有灵感而搁置的小短文在寂静而清冷的早晨写起来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一篇就是看了脑科学原理之后有感而发写的这篇小文章。

写到此,真是感慨万分,世间仿佛一切都有科学可言,干什么事情要尽量依据科学的方法一点点行动起来,哪怕是件小事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