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不过去的“婆媳矛盾”
相处一段时间,今天还是和婆婆发生了冲突。
孩子睡着后,他们在闲聊,突然就说到:“我们都不想来,你表姐都说,我们来这里,不如把孩子放老家里带。大城市开销大,老年人生活还不方便。”
老公接过话:“那肯定不行,妮儿还小着呢。”
婆婆不以为然着说:“小,那老家可多都是把孩子撇家里让爷奶带着,爸妈出去打工。还不是媳妇不愿意啊,其实她要是能想开,也没啥。”
说着,撇了我一眼。
我顿时有点气:什么叫媳妇不愿意?你们认为不好的决策都是“媳妇”做的,和儿子无关;什么叫别人都这样,那些常年见不着父母的孩子,就这么令人羡慕?
怕自己带着气说话语气太重,我忍着没有接话。
都说婆媳矛盾是世界难题。相处这些天,婆婆勤勉操劳地做家务,我尽量尊重和体贴她,大矛盾没有,但观念的冲突确实存在。
比如关于“要不要把孩子放老家”,之前沟通过两次,我给她举例子、讲道理说除非万不得已,精力、经济都跟不上,还是让孩子在父母身边长大好。爷爷奶奶带孩子偏溺爱,而且注重吃饱穿暖的养育,少沟通和习惯性格等的教育。每次她也表示认可,但内心深处,估计还是觉得我顾虑太多,小题大做。
再如孩子吃饭问题,看别人家孩子吃奶粉长得胖,就反复说母乳没有营养、孩子吃饭不好好吃,不好带。而我,不愿意让孩子吃大人重油重盐的饭菜,宁可麻烦一点,单独做些辅食。这在她眼里,也是矫情。
还有花钱的观念,我们更希望日常饮食注意、挑选新鲜健康的食材,牛奶鸡蛋等不间断,保证营养比生病了吃药强;他们则宁可吃咸菜,信服广告中的保健品。
最让我不舒服的,是那种把我当外人的下意识。比如几个人都在家,她有时不会主动叫我名字,而是说“喊她吃饭”“她放的”,我听到几次,感觉是别扭的;像这次,也是称呼“媳妇”不愿意,而不是**不愿意。汉语里的称呼很有意思,“我”“你”,就让人觉得亲切亲近,一个“她”的第三人称,听来就有点事不关己的距离。当然,我也理解她并非出于恶意。
一个屋檐下、两代人、大目标相同小目标差异大、对生活的态度迥异等等,都成了矛盾的导火索。
冷静想想,在我感到不适,边界被侵犯、情感受伤的时候,可能两位老人也在忍受诸多不便。
而我现在所做的,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尽量理解、接纳;二般情况,心理明显不舒服时,就提醒老公从中斡旋沟通;再不舒服,直接说、甚至怼几句;难以忍受的情况,暂时还未遇到,希望以后也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