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写下
多日来,我总找不到写作的方向。翻名家散文,试图仿写,却始终写不出那层韵味。看书也如走马观花,毫无头绪。
直到微信读书推荐了《外婆在厨房写作》——一位83岁的奶奶,一边做饭,一边在灶台边写下8公斤重的草稿,记录母亲秋园的一生。 我被这份坚持深深震撼,继而找来杨本芬奶奶的《秋园》《浮木》《我本芬芳》《芝麻豆子茶》。
她用最朴实的文字,写平凡的日常、艰难的岁月,却字字句句都浸透着温情与坚韧。女性的力量,原来可以如此沉静而强大。读完,我心中沉睡已久的表达欲被唤醒了。 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
昨晚十点,我洗漱后坐在女儿床边,想留点时间看书、写字。梳理一天:时间给了工作、家务、孩子……这样忙碌的生活,哪里有值得写的素材?我几乎要放弃。只草草写了几句“时间去哪了”的流水账。
这时,女儿端来一盆洗脚水,水温刚刚好。儿子也跑进来,带着委屈的哭腔说:“妈妈,你还没跟我睡呢!昨天你生气,没抱我……不算!”我心软了,答应他五分钟后过去。女儿默默放下水盆,轻声说:“妈妈,你不是说跟我睡吗?我哭了,你会不会也留下来?”
我一时语塞,竟脱口而出:“那把我撕成两半好不好?”
说完便后悔了。女儿立刻安静下来,不再追问,只是细心地帮我擦干脚,把我的脚塞进被子里捂严实。
那一刻,她像个小大人,而我像个被照顾的孩子。可我天生情感迟钝,竟没能立刻感受到她那份隐忍的爱。
凌晨1:50,我从梦中醒来,再也无法入睡。脑海里反复回响: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直到看到杨本芬奶奶的书:才明白写作是为了记录——记录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却滚烫的爱。
我突然明白了。写作不是为了写出传世经典,不是为了显得高雅,而是为了对抗遗忘,唤醒感知。
那些孩子的眼泪、女儿的沉默、深夜的洗脚水……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
我悄悄起身,帮儿子掖好被角,又走进女儿房间。她踢开了被子,睡衣单薄地裹着身体。
我轻轻为她盖好,像她无数次为我做的那样。她迷迷糊糊醒来:
“妈妈?”
“嗯,妈妈在,你好好睡。”
我躺下,轻拍她的背。 她很快安心睡去。我摸黑来到阳台,打开小灯,拿起女儿用剩的作文本和铅笔,写下这些被爱照亮的瞬间。 此刻已是凌晨三点,我却无比满足。因为我终于懂得:写作,是为了记住——记住自己被爱着,也记住自己如何去爱。 明天一早,我依然是妈妈、妻子、员工,操持家务,养育儿女。
但从今往后,我会带着一颗觉醒的心,在平凡的日子里,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温暖。 因为,爱,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