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李敖杂文录人物

他死诸君思他狂

2017-10-04  本文已影响56人  虚度_色受想行识

在这里,我同很多人一样,明明是没有资格去评论指摘他人,但还是大谈不止,或许这就是中人性之弊病。那就姑且让我饱蘸浓墨,聊偿口舌之快,从几个方面简单描绘李敖。
作为所谓文人本该默默耕笔,或是厌烦或是无奈或是无能力批世混世、勾心斗角、相争相持。当然,在中国并不缺少这样的传统文人,一张忠厚诚恳的脸,一颗愤世嫉俗的心,一副中规中矩的姿态,一手隐忍自艾的文字。然而,李敖早已脱胎换骨舍弃那些虚伪,自成一番“牛鬼可怖”之状,尽管他常说自己是传统式的文人。

“岛”上的李敖

李敖在中国的一个岛上,他注定是不安的。李敖这个人物的出现时有其时代性的,而且绝对是时代造就李敖不是李敖造就时代。李敖存在严重的叛逆性,他有强烈的报复心理。李敖在与岛上统治者的周旋之中,愈战愈勇,口诛笔伐,有时甚至像一条“疯狗”。也幸好他是在那个岛上,不然也不会有李敖了。
李敖在“文学”的一个岛上,他注定是孤独的。他愿意别人以“大师”相称,但是在他不愿为伍的文人界里他却不被认可,终是一怪才尔。李敖存在人性的矛盾,他试图张扬个性、与众不同、愤世嫉俗,却又不想给人鲁莽的感觉,“疯”了一段时间也会沉下心平心静气的去做一个学者,这一点在进入老年的李敖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到。

李敖与胡适

李敖最常在他人面前提起的人就是胡适。看起来总给人他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的感觉,事实上这也无可厚非。
胡适的确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家,在赴美留学时期深受约翰·杜威的影响,他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或许李敖自由主义之启蒙便由此而来。胡适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从这里也就很清楚的明白为什么李敖写文章材料证据一大堆,远远超过了胡适所说的“言必有证”,简直就是证据“泛滥”,十足“谨遵教诲”。
胡适对李敖的影响在李敖的作品里就可窥一斑。《大学札记》中十三次提到胡适,在李敖早起作品以及一些话题涉及上都会发现胡适的影子。李敖在《胡适研究》中称胡适是播种者并写下《播种者胡适》,有将胡适提高到教育家的意味,实际上胡适对李敖的雪中送炭(胡适曾在李敖困难时曾一千元台币),李敖的确是“感恩戴德”,除了对胡适大加维护、详做研究外,在零五年到北京大学时还出资捐建胡适铜像。
尽管在诸多方面胡适给以李敖很大的影响,但是李敖却没能像胡适一样在文坛真正激起什么变革性的浪潮,一直是玩世不恭的“大师”。胡适在古典文学、哲学等方面有极深造诣,耗费数十年研究《水经注》。然而李敖的文字却主要在杂文上,杂而又杂,研究不专不精,或许是他怕成为“白首穷经”的老学究,不过更可能是他怕在一个方面的单调研究体现不出他的博学吧。

湖北人李敖

在《上下古今谈》中有一篇《“古今”与骆驼》,其中他写道“你必须当心他(按:指李敖)在‘牵骆驼’。因为‘牵骆驼’,是他从湖北人身上学到的唯一坏习惯。”实际上他的作品几乎都是牵着骆驼走的。
李敖文章的资料性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文章(不仅仅是杂文)能够写到旁征博引、论据大荟萃到无所不引的境界,确实不得不让人信服李敖在资料汇集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李敖曾自信的说鲁迅的文章抽取感情什么都没有,而他的文章抽取感情文字就是证据了,颇为自负。恐怕见识到李敖掉书袋能力的人都会大骂他是“文抄公”,但事实他的这份“特异功能”确是无人可敌,使人望洋兴叹。相比较而言,读李敖的作品仅从论据上讲,真的能获益匪浅,若不是读他的文章这辈子也看不到很多例子。说来也奇怪,李敖大肆搜罗资料竟然能够全身而退,没有被文字左右,真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按他的话来说大概这就是没有中书毒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疯疯癫癫的李敖在收藏方面也是高手,他曾自诩是继张大千后“中国五百年来文物鉴定第一人”。零五年来大陆在故宫博物院大展其博学风采,对过目文物之品评信手拈来,博闻强识之能令人瞠目。

“文学家”李敖

李敖受台湾的影响太深,纵观李敖作品,无论什么文体什么话题总是能联系到台湾。整部李敖大全集仅仅翻看目录就感受这一点。除了《北京法源寺》《读史指南》以及一些杂记等少数文字量不太涉及台湾外,其他根本就是似地方史一般,只是较之更为详尽的翻来覆去的研究。其文字话题太偏,大众可读性差,这样的文字至少对于大陆读者来讲其受欢迎度要大打折扣。
尽管近年李敖推出几部小说,但是看李敖的小说如同看他的杂文,除了多了个冠冕堂皇的情节,并没有其他什么,《上山上山爱》尤为突出。若说这是写作风格也罢,若说李敖是个不会写小说的人到也不为过,至少就以往对小说界定来讲,他是不符合的。
当你去听李敖吹捧他的《北京法源寺》的时候,总感觉他似乎是因没有写过小说,忽的写出一部便欣喜若狂似的,但是他却很谦虚的解释《北京法源寺》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其实很容易。虽说李敖吹捧自己、吹捧自己的书,大家早已是见怪不怪,但是作为一向以“文学家”自居的李敖,从他身上却没有看到丝毫我们认为的“文学家”的影子。
除此以外李敖近来出书速度之快也是他人望尘莫及的。李敖的《大江大海骗了你——李敖秘密谈话录》据说只花四十天时间,但当你翻看时,里面内容的却是似曾相识,其实他完全可以告诉读者去看他的《蒋介石研究》等书就可以了。
李敖作品确实是有旧调重弹之嫌,换汤不换药,换个书名罢了。你也可以发现李敖后来的电视节目大都是重复以往所出书刊杂志的内容。李敖曾评价胡适的演讲“不可不听不可再听”,在这里以同样的话来评价李敖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多面李敖

李敖的吹牛功夫无人能及。吹嘘自我,大放厥词,给人一种疯子的感觉。但是终究李敖也是人,绕过李敖的自吹自擂,平心静气的来看,李敖的确是多面的。
对于李敖所谓两次入狱的经历,也并不是有什么伟大的缘由,第二次甚至是因为李敖私吞自己好友的财物所致,而这些用来蒙骗不甚知情的人来讲无疑是个很好的幌子。
在李敖有话说节目中他曾公开读了一封关于指出李敖讲述中的某处“谬误”的信件,我们暂且不去理会谁对谁错,他的一句“不厚道”可以听出他的某种朴素心境。无独有偶,零五年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台下有位老学者质问关于鲁迅批判的问题,李敖耍起花腔“我有些耳背,听不到对我不利的言论”,玩笑而过,没有给出实质性地回答。
胡因梦说李敖“示爱腼腆,惯于意淫”,有唐璜情节之说并非空穴来风。《上山上山爱》《虚拟的十七岁》中有大量的情色描写,他甚至出版了《中国性研究》,将多年性史总结为“宣淫记”。而李敖向来是喜欢拿生殖器作比喻的人,除了台湾问题,谈性恐怕占了不小的比重。
李敖表面上沉稳积极,实际上内心还是悲观伤感之情。孤独的李敖常以少朋寡友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事实上他是孤寂的,你会发现滔滔不绝之外的李敖是那么的木讷(尤其是在演讲前后的李敖),他的特立独行注定了他的寂寞。
以《老年人和棒子》出道的李敖叫嚣台湾文化界,继而又掀起“中西文化之战”。曾指名道姓批评诸多政界文化界名流,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早年高谈“全盘西化”“自由主义”,大陆之行却又宣布放弃自由主义,“反求诸宪法”,诡辩之中难辨“忠奸”。

“荒谬”的李敖

李敖少年随父“逃”到台湾,青年时曾打算偷渡到大陆,中学时代和台湾的共产党秘密联络,最后做了台大的“长袍怪”,当过阿兵哥的排长,振兴了“文星”杂志也因此发迹,被国民党特务监禁,号称禁书出版大王,他竞选过台湾“总统”,创立了“中国智慧党”,做过立法委员,退出政坛又重返政坛。
李敖说自己不会唱歌,也曾作词《忘了我是谁》。他不仅致力于文字,更是情场高手,李敖女友难以统计,情诗情书情话可以集结出版。同时他竟然对娱乐圈也颇感兴趣,不仅频繁上娱乐节目还喜欢美女坐其大腿。或许你不知道首期《康熙来了》他是唯一嘉宾,不过为人熟知的就是其去年状告小S的事了。
活跃在台湾的李敖晚年走一遭大陆,可以说是不虚此生。自零五年李敖完成神州文化之旅以后,曾一度频繁来到大陆,在数所高校演讲,近年又不断推出新书。一一年年末李敖销声匿迹不在出现在公众视野。他自己说要在八十岁时拓展《李敖大全集》至八十本,还有《句典》等大型书目要完成。同时为了不让大家遗忘,李敖去年又开通新浪微博,为其依旧勇猛顽强的佐证着,然而不幸的是因为他“口无遮拦”不久就被新浪屏蔽。(注:2013年年初又开始更新微博至今)
更可悲的是年逾古稀的李敖方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在他的新书《我梦碎,所以我梦醒》序言中说道:“我自七十五岁以后,渐弃电视口伐,回归书房笔诛,由于人已老去,乃珍惜余生,把打击面放宽,着眼在全世界,此我之‘全球化’也。自不拘于中国问题,更不拘于中国的那一个小省的问题了。”这对于一个一向自大的李敖来说是多么大的“失误”啊。

我们发现大陆会纪念柏杨但却很少理会李敖,这其中多少是因为李敖是一个“不老实”的文人。然而从很多细节上我们可以在“猖狂”的背后隐隐发现李敖虽过分玩世却并非不恭,他终究也是常人。李敖试图让世人记住他,然而是否他已经过弃了呢?这的确难以评断,但是我想他的文字假如有一天被你注意,到时候你会抚卷感叹其功力。他曾引陆游的诗说“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这句听起来似乎是有些荒谬的话,但是我所认为的就像他曾引述的一样——“因为荒谬所以我深信不疑”。


注:此文写于李敖八十寿辰之际,如今八十三岁的李敖已经病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