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人物春秋至简历史

陈胜吴广起义与周亚夫镇守细柳营,哪段历史更合时宜?

2019-02-26  本文已影响9人  至简君

前段时间,有网友在某社交媒体上发帖称:“《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经典课文都在……没有放到其他年级,而是整个初中课本都没有《陈涉世家》了。”

由于之前就有关于新编教材增删名篇而引发大讨论,故而上述网友的贴文一发出来,马上又激起了大家的讨论兴趣,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日前,人教社回应称,为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三科编写组根据学科特点,统筹安排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的相关内容。陈胜、吴广起义是初中历史必须讲述的内容,因此,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专列“陈胜、吴广起义”,详细介绍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并引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回应中,人教社还称,考虑到《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八年级上册从《史记》中选择《周亚夫军细柳》替换《陈涉世家》。

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精彩记载,更因为《陈涉世家》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长达六十年之久,故而这段发生在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大家都相当熟悉。比如该文中的“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经典名句, 国人不仅耳熟能详,而且还能朗朗上口。

这是一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难怪大家发现《陈涉世家》被删除后,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不过,我更加感兴趣的是,以《周亚夫军细柳》替换《陈涉世家》,亦即陈胜吴广起义与周亚夫镇守细柳营,哪段历史更合时宜?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为人耿直,不阿谀权贵。汉文帝时,周亚夫担任河内郡守,汉景帝时期,周亚夫官至车骑将军和丞相。

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汉文帝命宗正刘礼屯军于霸上,祝兹侯徐厉驻军于棘门,河内郡守周亚夫驻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三军警备,以防匈奴入侵。

为了鼓舞将士士气,汉文帝亲自前去慰劳军队。汉文帝先去刘礼屯军的霸上和徐厉驻军的棘门,这两个军营的将士听说皇帝亲自前来慰劳,全都整装列队出迎,汉文帝的车驾可以长驱直入军营,没有一个人觉得如此有何不妥,更没有人敢站出来阻止汉文帝在军营内驰骋的车驾。

接着,汉文帝又去由周亚夫镇守的细柳军营。不料,周亚夫等将士不仅没有出来迎接,军营之中的将士反而还个个披坚持锐,刀出鞘,箭上弦,拉满弓,持战备状态,把率先驱车前来的汉文帝前导阻止在细柳军营外,使其不得入内。

前导在军营外大呼说:天子就要到了,快打开营门迎接!军门都尉却回答:“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

过了不久,汉文帝的车驾到了,也不能进入细柳军营。汉文帝无奈,只好派使者手持符节向周亚夫下诏令:“我要进去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

汉文帝被周亚夫的尊严举动感动了,马上也变得面容庄重,靠在车驾横木上向官兵们致意,并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特来慰劳将军。”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

出了细柳营门,群臣都露出惊怪之色,而汉文帝却啧啧称赞道:“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啊!之前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看到的,简直就像是儿戏,这样的军队如果受到袭击,他们的将军完全可能被俘虏。至于周亚夫,敌人怎么可能敢去侵犯他呢!”

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除了,汉文帝便任命周亚夫为中尉。汉文帝去世前,还对汉景帝交代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能担当领兵重任的人。”因此,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就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后来,在吴王刘濞等人发动七王之乱时,周亚夫果然表现出色,并很快帮助汉景帝平定了七王之乱,维护了汉景帝的统治,周亚夫也因此成为了汉景帝的丞相。

周亚夫军细柳,治军严明、令行禁止、不畏权势,不仅受到了汉文帝的称赞,也受到了后世许多大家的称赞。

司马迁评价说:“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

宋代苏辙称赞说:“周亚夫为大将,折吴、楚之锐锋,不数月而平大难,及其为相,守正不阿。”

清朝中兴大臣曾国藩也称赞说:“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观其细柳劳军,天子改容,已凛然不可犯。厥后将兵,不救梁王之急,不肯候工信,不肯王匈奴六人,皆秉刚气而持正论,无所瞻顾,无所屈挠。”

总之,陈胜、吴广起义,农民们揭竿而起推翻秦朝暴政,讲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英雄主义,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固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与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显然不太协调;而周亚夫军细柳,讲的是治军严明、令行禁止、刚正不阿、不畏权势,这刚好顺应了眼下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的历史潮流,正合时宜。

所以,且不说为了避免不同科目的不必要交叉重复,单从思想性来说,我以为,初中语文课文以《周亚夫军细柳》替换《陈涉世家》,这是一种与时俱进,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有关部门应该有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不必看到有人讨论就赶紧矢口否认,更无需作某些似是而非的解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