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神仙一读《白石老人自传》有感
“几欲变更终缩手,舍真作怪此生难。”
这是白石老人,对于自身绘画艺术的追求。
可是仔细想来,人生如戏,想求真确也不易。
读一本哈姆雷特,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因为小说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艺术表达方式。而读自传,我们却只能看到一个人,一生的轨迹,是平凡的,朴素的,却也是,平地有惊雷的。
白石老人生于1863年,殁于1958年,享年95岁。他的一生历经战乱劫难,但他的画作中,却甚少看到,悲愤,忧愁,苦难。
我想,这首先得益于,他有一个温暖健全的家庭。在老人的自述中,我们可以顺着年代,看到他童年,得到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以及外祖父的各种疼爱。可以看到,他贤惠的妻子,懂事的孩子,温柔的妾室。所以在一个大环境并不稳定的情况下,他的小世界还是很安稳,很和谐的。
老人的自述中还有两条清晰的脉络,就是他的师友,和他的创作成长路线。
世人皆知,白石老人画虾,看他的自述,我们才知道,他在诗,画,印,书等方面,皆有涉猎皆有成就。
在白石老人的自述中,他详细的讲述了自己,从小喜欢画画,拜周木匠为师,习得雕刻手艺,而后,又在家乡中,得遇名师益友从而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过程。
白石老人习画是从《芥子园图谱》自学开始的,27岁时,跟随胡自倬号沁园师,习练工笔,花鸟鱼虫。后拜王湘绮为师,在五进五出的游览过程中,画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920年迁居北京后,习八大山人的冷逸。风格渐成。
学习篆刻,基本功有一部分可以说来源于木雕制作。理论学习主要应来自于挚友黎松安,提供的拓片,和黎薇荪提供的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而后学汉印的格局融汇到赵体内,70岁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自述中,有这么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一刀下去绝不回刀,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呢?”真是大家气范。让我好生向往。
据老人自述,老人学诗文的启蒙师,应该是陈少蕃先生,他跟着陈先生,系统地学习了唐诗三百首,孟子和聊斋志异,以及部分的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老人很怀念这段求学的时光。
他的诗作比较偏自然一些,当然他的恩师,也评价说,他的诗作,有一部分很像薛蟠的作风,所以他也是很羞愧,认为自己的功底还是不够,所以特意把自己的借山吟馆的吟字给去掉了。
老人的书法学习,早期启蒙是馆阁体,然后何子贞,然后李筠安魏碑,爨龙颜碑。
2017年的8月,我读到了这样一本书。是一位老人,一位艺术家在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深刻地回望。
掩卷思量,人生匆匆百年,纵使生命的空间可以辽阔到天涯海角,即使生命的深度可以延展至皓首穷经。留在我们记忆最深处的还是那些年我们遇到的那些人,以及共同度过的时光。
这些精神财富,我们都有。只是每个人作用的范围不同,但每个人的作用力都不可小看。
愿生活中总保有一份珍惜自己的灵性,读书,画画,思考,微笑,这些都能可爱自己,温暖他人。日日修行,好好保护我们心里住着的那位可以渡己渡人的神仙。
让我们用,白石老人提乞丐图的,一十六字,做一个向往吧,“卧不席地,食不炊烟,添个葫芦,便是神仙。”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神仙,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