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悟法师讲法华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之十八: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 释品题五重玄义

2018-08-13  本文已影响85人  97b3ffd05784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之十八: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 释品题五重玄义迹本十妙(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莲华    为何要拿莲华来譬?世间花很多,世间有的花是。

1、有花无果, “狂花”,如柳树,只开花不结果,譬喻外道,修无益苦行,如狂花,无成就,不结果,得不到利益,如印度持狗戒、牛戒、倒悬等外道,没有成就。

2、一花多果的,如胡麻(芝麻),譬喻凡夫修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修行世间善法,只是世间善的一花,将来得到世间善果很多,富贵荣华,妻贤子孝种种果实,但这果实如芝麻一样很小,成就的一些世间好的果报,很微小。

3、多花一果,如桃、李等,空花多,结果少,譬喻声闻人修三十七道品,成就阿罗汉无学之一果。

4、一花一果,如柿,花开时果实就在后边一点点大,花谢果慢慢大,譬喻缘觉修一远离行还灭门十二因缘,成辟支佛果位。

5、先果后花,如果类,譬喻初果须陀洹,先见道(譬结果),后修道(断见惑,譬开花)。

6、先花后果,如梅花,譬喻权教菩萨,先缘修(靠助缘),后真修。没有助缘不会修行,衣食住行所有环境都帮助你,助的缘不够就不能修行。到不退转后,就不必助缘了,任运流入萨婆若海,自然而然就会用功,依正法理性的本体而起修,叫真修(悟理的真,证到真如自性的一部分)。如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都是真修。这之前都为缘修。所以我们凡夫更要助缘。

7、无花果,没有不修行能成就的,花是譬因,无花果也是花开在里面,外面看不到吧了,如有些人修行你看不到,到成就了你才看到。

莲华与上面这些花不一样,有二殊胜意义:

1.花果同时,花开莲中就有果实;

所以佛经用莲华作譬喻,花果同时可譬喻佛法中一实法,诸法实相。因果赅彻,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所以以花果同时比方。

2.处染常净,莲华长于淤泥之中,出淤泥而不染。

莲华出淤泥而不染说明诸法理体能不变随缘,虽随缘而能不变,例如我们的真如自性虽随凡夫之缘,但自性还是不变,纵随缘而不变,在不变中又能随缘,所以只能以莲华作比方,其他不能比。

以花果同时来譬喻法华经本、迹两门的意义。

先拿迹门来说,莲华从开到谢有三个阶段三个意义:

1.为莲故花,譬佛说法为实而施权,为了要使众生成就一乘实相,证到这个道理,示现权法,“思维是事已,即趋波罗奈”(方便品)。

2.花开莲现,譬开权显实,开三权显一实,“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方便品)。

3.花落莲成,譬废权立实,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举手低头散心念佛都能成佛。“正直舍方便(废权),但说无上道(立实)”,莲华比喻迹门的开权显实。﹙迹门三喻:﹚

以这三段也可譬喻本门开迹显本的三种意义,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久远成佛的道理。

1.为莲故华,是从本垂迹,比方释迦牟尼佛从根本久远成佛以后,现在垂示在世间,示现其事迹,《寿量品》中“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

2.花开莲现,为开迹显本,把现在的示现事迹开开来,显示久远成佛的事迹。

3.花落莲成,譬废迹立本,把现在事迹一听就去掉,“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现灭度”。

所以以莲华三个阶段既可譬喻迹门三义﹙本门三喻:﹚,又可譬本门三义,以莲华譬喻妙法再确当不过。

【经】之一字,是通题,梵语修多罗,正翻为线。华言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圣人说的话叫经,随中国习惯翻为经,是能诠之文,具贯、摄、常、法四义。

贯,贯穿之义。如线贯华,贯穿经中所应知之义。

摄,摄化之义,摄持所应度众生。

常,不变之义。真理恒三世而不易。

法,轨持之义。为十界所同轨。合此四义,故名经。简单说,经就是修行的路径。“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起休。”

佛经就是教人修行的方法,懂得修行的方法,要实在去体验,不是单念经文而已。实实在在去修学才是正意。

妙是赞叹本经所说的心、佛、众生三法,乃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的一切法,妙而不可思议。

总不出权、实、本、迹四字,前半部开权显实,后半部开迹显本,知道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前已成佛,这道理四十几年来从未说过,到了法华会上才说,所以得未曾有,不曾说过的法微妙至极,称为妙法。

用莲华来譬喻,莲华出淤泥而不染,又是花果同时,至极微妙,正好譬喻法华经中的权实中的三段意义,本迹中的三段意义。

二、辨体。显体:

辨体者,名为能诠,体为所诠。释名后继以辨体者,欲人寻名而得体也。体以主质为义,本经以实相为体。

显体:显是显示,要把这总纲提出来,把这部经的主体表达出来。有其名必有其义,要名实相符。名这么微妙,它所显的理体又是怎么样呢?简单说本经就是以一乘实相为体,诸法实相就是本经的理体,也可为一切诸经之体。

佛法如以声闻法来论,不出三法印,如果说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理,是属声闻法,合符三法印,这是佛的正法。

若说的是大乘佛法,一实相印,凡是说实相之理的,统统才是属大乘佛法,那就是大乘法的以实相为印。凡是所说之理与诸法实相相应,那就是大乘佛法。

所以经文中说:“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方便品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体悟诸法实相。

这都是显示这部经里面处处提到显示诸法实相的微妙的道理。所以这部经是以一乘实相为体。

实相,即一心异名。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外中间,非过现未来,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亦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此约真谛说)即故无不相(此约俗谛说)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此约双照双泯中谛说)无名可立,不得已,强名实相。经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云:“我以相严身,为说实相印。”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又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佛知见,即实相异名,故云以实相为体。

三、明宗。

宗是宗旨,就是修宗,明宗者,明修也。既然理体已显示出来了,必定要想法来契合体证这理体。要如何体会亲证这诸法实相,所以要明宗,要说明修行的宗旨。用什么方法来修,才能体悟诸法实相?

本经以一乘本迹因果为宗。一乘者,唯是一佛乘也。

《玄义》中曰:这部经是一乘因果为宗。一乘是究竟佛法一佛乘,一佛乘的从因至果达到究竟涅槃,以这个为宗旨,要体证诸法实相,必定要成佛,不到究竟圆满的佛果,没有办法完全体悟诸法实相,亲证诸法实相必定要修成究竟佛果。

本迹因果分二:

(一)迹因迹果。此经始从序品至安乐行品,为开权显实之文。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如来权因权果。文义虽广,主要为成弟子实因实果。因为正,果为傍(次)。故于前十四品经文重点明弟子实因实果也。

(二)本因本果。自从地涌出品至普贤劝发品,为开迹显本之文。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如来实因实果。主要为显如来实因实果。果为正,因为傍(次)。故于后十四品重点明如来本因本果也。

又:此经明宗与他经不同,他经明宗,主要论修行之要径,会体之枢机、万行之纲领,今经不说法门纲要,大小观法,因为他经已说故。惟明如来设教大纲之原始要终,祇论圣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而已。

果必定要有因,因此经中所说的从随喜五品位到六根清净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到究竟佛果之妙觉。等觉以下都是因,是究竟一乘之因。

【五品弟子位】;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

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六根清净位】;于天台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之阶位,十信之位也,于圆教六即之阶位,相似即之位也。断见修二惑得六根之清净,与藏通二教之佛相齐。四教仪曰:‘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也。’摩诃止观辅行四曰:‘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净。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累劫不得。’

但刚刚初发心之五品位,那是因中之因──因因,从五品以后到等觉,段段论因果。

如五品是因,六根清净、十信位是果,再往上六根清净、十信位是因,十住位是果,往上十住是因,十行是果,再往上推,十行是因,十回向是果,十回向是因,十地是果,十地是因,等觉是果,等觉是最究竟圆满之因,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圆满因心。由此成就正果,到了妙觉,那就是究竟极果。所以从六根清净位到等觉,段段论因果。

这中间有因有果,有果有因,前后分明,而到了等觉以后,证入究竟妙觉,那就是果果,究竟的果,没有比这更究竟的了,所以妙觉是果果。中间都各各前后配合论因果。这都是究竟一佛乘的修法,按这个次序阶位去修学,直至成佛为止,才究竟成就。

这部经所说的,他的修因就是以一乘因果为宗,求证一乘因果,这就是本经的主要目标。

四、论用。

用者,力用。明一经之胜用。宗后论用者,宗既会体,便有利他之用。论用也叫辨用,也叫显利用。用,简单说就是功效。依这部经修学,其功能、效果是什么呢?是以断疑生信为用。

本经以断疑生信为用。迹门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人最大无明﹙七方便人;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藏教菩萨乘,六、通教菩萨乘,七、别教地前菩萨。最大无明,指不明佛知佛见,众生本有,是为最大之无明。﹚,同入圆因。本门破执近迹之情计,生本地之深信。范围甚广,乃至等觉菩萨(如弥勒)亦令断疑生信也。故以断疑生信为力用。

前半部断权疑生实信,权实门中断权疑生实信。没有说法华经之前,四十一年来所说的法,有的说部分人不能成佛,部分人成佛,所以有五性的根性,按唯识家讲有悟性,到了法华经显示一乘实相,举手低头,散心念佛,都能成佛,“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散心称名,尚且成佛,显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

过去所讲的都是随他意义而方便说,到法华会上完全是随自意义,随佛的自意,畅佛本怀,而来显示诸法理体,前半部迹门的道理,是断权疑生实信,后半部断迹疑生本信,也叫断近疑生远信。

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这一生的成佛是为了度众生的方便,而有所示现,并不是到了这时候才修行成佛。这一部经一悬说听众都能断权疑生实信,断迹疑生本信,也叫断近疑生远信,法华会上当下功效。若论以后依法修行的功效,都能成佛,究竟成佛就是本经的效能。

五、判教相。

上明力用,有益他之用。用后判教者,大小偏圆,各经不同。本经于化仪、化法四教中属何部耶?五味中属何味耶?故用后须判教相也。

本经于五味中属无上醍醐味,化法四教中属圆教。纯圆独妙为教相。

《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毒病皆愈。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又云:“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浅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

五味相生次第:

(一)乳味。从牛出乳,(牛譬佛)佛初说华严,如牛之乳,此时二乘之机未熟,(不见不闻圆顿教)全生如乳。

(二)酪味。从乳出酪,譬佛于华严后谈阿含小教,正对小乘之机。

(三)生酥味。自酪出生酥,譬佛于阿含之后说方等经。小乘机熟而为大乘通教之机。

(四)熟酥味。从生酥出熟酥,譬佛于方等经后说般若经,通教机熟而为大乘别教之机。

(五)醍醐味。从熟酥出醍醐,譬佛于般若经后说《法华》、《涅槃》,别教机熟而为大乘圆教之机。此法华经正属醍醐味。纯明圆教佛法。

本经于化仪四教中属非渐、非顿。非秘密、非不定。

《法华》非同阿含、方等、般若之初中后三渐,故非渐。非同华严顿大之顿,乃会渐归实之顿,故非顿。

《法华》是显露。经云:“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诚可谓出四时之外,超八教之表,无上醍醐,纯圆独妙也。

释五重玄义竟。

【五时八教】天台宗之判教用语。为五时与八教(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的总称。天台智顗所立的判教名称。

兹分五时、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三方面略述如次∶

(一)五时∶指佛陀一生说法的五个阶段。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略如下述∶

(1)华严时∶佛于初成道三七日间说《华严经》,以自证之法试机的时期。

(2)鹿苑时∶佛于鹿野苑等地,十二年间说小乘阿含教,诱引钝根机类的时期。

(3)方等时∶其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楞伽》等经,叹大乘、贬小乘,弹诃小乘之执的时期。

(4)般若时∶其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淘汰大小别见之执情的时期。

(5)法华涅盘时∶最后八年说法华,由前四时之教化,开会纯熟之机缘而令入实,更于入涅盘前夕说《涅盘经》,为未受前时化益的众生说众经,随而泯之令入实相的时期。

(二)化仪四教∶指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乃就佛教化之形式与方法分类而成。

(1)顿教∶指对大机直施佛自证之法,不用诱引方便,如《华严经》的说教即是。

(2)渐教∶谓由浅及深,次第诱引,阿含、方等、般若三时期即是。

(3)秘密教∶谓佛以神力对受化的彼人此人,隐秘地令得各别之法,彼人此人共闻佛之一音,而不知彼此所得之法。

(4)不定教∶谓受化的众生虽同坐一席,然随各人根机之不同,所体悟之教法亦不一定。前二种化仪是竖的化仪,后二种是横的化仪。

(三)化法四教∶指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乃就佛化益的内容分类而成。故化仪譬如药方,化法譬如药味。

(1)藏教∶说但空之理,令证二乘小果的教说。

(2)通教∶说通同三乘之因果,其理虽是但空,但含中理(即不但空),令钝根与藏教同证其果,利根则转入别圆二教。

(3)别教∶说但中之理,令修次第三观,证十二品断之佛果。

(4)圆教∶说不但中之理,令修圆融三观,证四十二品断之佛果。四教若分大小,藏教属小乘,其他属大乘;若分权实,藏、通、别三教为权,圆教为实。

判定本经在五时八教中的教相,是属于什么?天台四教仪化仪四教中,他非顿非渐,不是秘密不定、显露不定,而是显露决定。非顿非渐、显露决定,这就是法华经的化仪。因为到了法华会上没有秘密,一切众生统统都能成佛,所以显露,决定成佛,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可成佛。

法华经是显示这个道理,所以也不是不定,是决定。在化法四教中是纯圆独妙,至为圆顿。可参阅《天台四教仪》中圆教及五时中的法华时那段。

蕅益大师说“这一部法华经是如来究竟之极谈”。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法华经才是畅佛本怀而说,把他内心所要说的话,完全和盘托出,没有一点剩余。所以这是究竟极谈,至极的谈说。这里详细说明施设一代时教的所以然的线索。

现在只把五重玄义的名相列出来,内容的道理待讲到经文,才来说明。一乘实相为体,等讲到《方便品》讲诸法实相时,才来说明;一乘因果为宗,到了前半部说权实因果,到了本迹的因果时,才来说明。对着经文,容易听下去,所以不再提前说得太多。

至此为止,冠科中题目,第一经题讲完。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