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劝你开创一个自己的事业
我对妹妹的期望是她能找一份编制教师的工作,收入稳定,生活安稳,不必担心工作不保,不必焦虑被人为难,这一切只是因为她是我的妹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未必那么安全。对于梦想,家人从来都是拖后腿的。
但是考取编制却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育机构的门槛明显低一些,她想去教育机构发展。既然要做教育机构,我还是希望妹妹以后能过的体面一些,自己去开机构,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不懂得经济的重要性。
教育机构,本身赚的就是差价,赚取的是机构的场地费,赚取的是老师的部分酬劳,赚取的是大量招生产生的规模费用,和多校区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这本身就是一种经营管理能力,所以我希望妹妹能在机构的工作中学到这些。
早在大学时,我就期待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教育机构,只是那时觉得体制内的工作比较稳定,不如先工作,攒好钱再去开机构,如今攒好了钱,却担心经营不善。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她的专业是生物科学,据说这个专业毕业的人,几乎90%都要转行,剩下的人,只能去国外研究所上班,国内没有什么就业机会。大学最后一年,她就未雨绸缪,在教育机构做起了全职工作。那时她便下定决心开属于自己的教育机构,经过一年半的筹备,自己在广州开了间作文培训机构。现在是朋友圈里的新贵。
如今我每每看到她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教学成绩,晒自己的学生,晒家长对她的认可,我的内心都有一丝羡慕,羡慕她到如今依旧可以大胆地宣扬自己的教育理念,羡慕她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羡慕她敢于把教育当做自己的终生使命。当年的背水一战,换来如今她话语权上的畅快淋漓。在体制内的我, 就如同一只不断经历电击实验的小狗,很快明白了有些现实的不可改变,明白了明哲保身的重要性,明白了领导的沽名钓誉,谨言慎行一度成为我对自己的在所有的教育情怀之下,新增了一份悲凉的底色。
我有一位师妹,曾经是个妥妥的自律斜杆青年,大学时坚持练字,学习摄影,喜欢骑行,她那种不是在学习就是在路上的状态,我着实敬佩,似乎身体里蕴藏着一份永不枯竭的能量。然而,她参加工作后朋友圈里发的照片却越发的老气横秋,越发的符合这个世界的标准,她种些花花草草,独自品茶,把学生当做她的孩子,周身散发着母爱的光环。看着照片,我没有那么喜欢她了。
因为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无数教师的叠影,她们慢慢地和周围环境中的人有着相同的爱好,爱好种花,搞点养生,时常搞点周末游,她们早早爱上了佛系的人生。当我们讲一个人老去时,不仅仅是肉体的老化,而是心态的老化,是那种甘于认命,劝自己当个普普通通的人。当一个人还和周围的环境别扭着,那说明他还年轻,当他跟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矛盾时,他就老去了~老年人往往心态平和,无欲无求,就是这个道理。
每每看完她的朋友圈,我就劝诫自己,我要时刻警惕心会老去。可是当你做的就是一份一成不变的工作,你的心跳如何才能保持不与周围环境同频呢?这很违背人类的天性!
我想起了我在教育机构兼职的岁月,那些日子里,我每次都会认识不同的人,四十岁还在靠着大学母校的光环的大叔,开着火锅店辛苦奋斗的年轻爸爸会带着儿子晚上一起看世界杯,有着极高摄影天赋,会在跨江大桥站一天,只为拍摄到他认为的最美光线,这些人成为我观测自己人生的标杆。
如今一成不变的日子让我如同在大雪天里开车,心似乎得了雪盲症,看不清方向,也不感觉到危险,白茫茫一片~
我认识一位88年的姐姐,她去年从苏州迁居到深圳,在一个翻译公司挂名,有活的时候上岗,没有活的时候不需要坐班。我觉得她很酷,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是一个爱狗组织的发起人,帮助很多流浪狗找到了家,还经营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众号,每周都会更新文章,阅读量不算太多,但在我眼里已是很有成就。偶尔也会在一些心理学大号上发表一两篇文章,最打动我的是她的故事。她采访过堕胎的少女,做过一些外企司法案件的随同翻译,认识一些去国外结婚的同性恋,听着这些故事,我再次为这个世界可以带给我的新奇而怦然心动。这些故事,是与这个世界深度打交道的附赠品。
也许开一个辅导机构,会很辛苦,但,我总觉得这件事,会给我们一些附赠,也许是一些有趣的故事,也许只是一些让我们不断证明自己能力的情景。但选择拼搏,生活给我们的回报终究会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