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月竹鸣独家收藏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常识:跬步集24

2023-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常识:跬步集24

常识,即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有别于专业知识。有简友建议,有些话题可以更加深入。我回复到:针对普罗大众,常识力求简明扼要,浅显易懂,过于专业,担心受众望而生畏。如①儒家提倡“慎独”,是鼓励人们不要参加集体活动吗?②儒家所说的“大学之道”是上大学应该注意的行为规范吗?③“中庸”思想是主张大家做老好人吗?《懂点常识》

常识:跬步集24

在儒家学说中,有一个概念叫作“慎独”。“慎”就是谨慎,“独”就是一个人。看起来这个词的意思似乎是“谨慎地一个人待着”。那么,儒家的先贤们是希望人们都尽量一个人待着,不要参加集体活动吗?

这种解释“慎”和“独”的解释都是对的,但是合起来就不对了。“慎独”是说当一个人在独处时、在别人看不见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处理每个问题。

当然,“慎独”不是说要人永远板着脸,不能放松,不表露自己的感情,而是说要表里如一,当着其他人时怎么做,自己一个人时也要怎么做。人身上有些毛病改起来很难,需要时时刻刻克制自己,就更需要“慎独”的功夫。假如领会不到“表里如一”的要求,“慎独”也只是空谈而己。

儒家所说的“大学之道”是上大学应该注意的行为规范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第一句。“大学”这个词,现代人是很熟悉的,指的是比中学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那么,“大学之道”是否就是上大学时应该注意的行为规范呢?

答案是否定的。“大学”这个词的古今含义并不相同,此“大学”不是彼“大学”。《周礼》中说,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这里的“小学”是指研究音韵、文字、训诂的学科,“大学”指的是太学。古人对学童的教育是先从音韵、文字这些基础开始的,到了15岁的时候,就会送他们到高一级的学校去上学。在太学里,学生们学习的是政治、伦理、哲学等教化之道,是为参与国家政治所准备的。因为这种教化之道是王公贵族治国所需要的,因此可以理解为“大人之学”。《大学》就是讲述“大人之学”的一部经典。

那么,“大学之道”讲些什么呢?《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就是要宣扬、阐明道德,让百姓仁爱向善,使人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要求人正心诚意,以自己的学问、能力造福天下。这是儒家理想中的做人目标,也是儒家理想中使天下获得良好治理的方式。

“中庸”思想是主张大家做老好人吗?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儒家经典《中庸》,它的书名已经变成了我们常用的一个词。我们如果说一个人“为人中庸“,通常是在说这人是个老好人;“中庸之道“往往也用来指那种不过分激烈、不得罪人的处世之道。

然而,“中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里时,可不是这个意思。在孔子眼中,“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指一种不偏激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提出,做事应该去掉“两端”(两个极端),而取其“中”,以这种态度去待人接物。这种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就被称为“中庸之道”。

“中庸”还有另一层含义:“中不偏,庸不易。”“不偏”就是中正平和,“不易”则是指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目标。一个人能坚持原则,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已经足以称为君子。这一层含义与孔子所说的“中庸”略有不同,但对儒家君子之道的解释则更为完善。

所以“中庸”不等于“老好人”,更不是没有原则。现在用“中庸”来形容那种不明确表达观点、不得罪人的做法,实际是曲解了这一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