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解释:
作为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在被后人诠释时,产生了歧义。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下面三种不同的诠释:
1. 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2. 道可以言说,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
3. 道可以言说,但道非恒常不变之道。
为了能很好的理解这句话,首先需要知道“道”是什么?在老子的思想里,“道”其实就是规律,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因此,简单点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也就是说,可以说的出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那么,“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理解为可以说得出的道的形态,也不是永恒的道的形态。
第一句话用思辨的方式,表明了老子的不言思想:后面他写的文字所传达的意义并不是他心中的终极意义。终极意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他不言传,那么人们就很难抵达意会的入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有”属于物质范畴,“无”是和其相对立的概念。若把“有”定为世间存在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于是,“有”和“无”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对应着老子“有无相生”的思想。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因为道是无私无欲的,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道的奥妙,而道的奥妙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而为了理解世间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则需要“有欲”。
“无欲”面对的是道境世界,“有欲”面对的是客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通过“有欲”来认识世间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更容易进入“无欲”,从而抵达道境,体会到道的奥妙,得到大智慧。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的是“妙”与“徼”,也就是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与客观世界事物发展的内在机制,也可以引申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互相关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而矛盾的同一性又包含了矛盾的斗争性,因此是很玄妙和深远的。
道就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的,道也是领会宇宙万物之妙的门径。
总结:
本章中,老子想用语言描绘出他心中的道,但是道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又只能通过言传来竭力帮助人们到达道的入口。
道,在老子看来,是规律,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老子认为,只有带着“有欲”活在世间,才能认识到世间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使人到达道的入口。而要真正领略道的美妙,感受到庄子描述的“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则需要“无欲”。
虽然道是很玄妙深远的,但是道又是我们领略宇宙万物之妙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