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生命的节奏
橘色灯光,把梧桐树的叶子给照落了,南行的列车把暖风剪出了口子。紫色的指尖伸向降温的方向,等候。
每个场景的主角,都珍惜着他们的世界,像灯光和落叶,像列车和暖风。
而等候的角色做着细微的动作,露出细微的表情,持有不可见的场景,演绎不可见的世界。等候,是不愿强行介入的高尚举止,成就并欣赏着令旁人感觉舒缓的剧情。
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年龄和有限的生命,就会足够爱自己,避讳沉浸与深陷。更多地考虑到活着的意义和匮乏的精力,就会催促自己形成足够独立的人格,而后则是坚强好一阵子。精神松懈时,想尽办法汲取养分,努力让生活丰富多彩也是一种病,病的别称就叫做"孤独综合症"。忽略渐成习惯,厌恶这种习惯,厌恶没有更加强势的习惯准备替代它或是完全替代它,这种屈服的态度,明明不是带血的揭露,却常常用傲慢的情绪表现出来,不管这种态度和情绪把自己映衬得多么卑贱,也要贪婪到不说拒绝。
如此看来,为了满足对高尚的需求,总是避不开情感的挣扎。然而就连溢美之词都要变得满目疮痍吗?
挖掘和体验一个闪闪发亮的词语:价值,就像我对这个词语的形容,我是希望它能带给我闪闪发亮的契机吧!我当然不知道其他人要怎么形容"价值"这个词语啦,但是任何形容都逃不开某种倾向。我有想过来自月球的轻蔑,岁月不堪数,高处不胜寒。想想吧,从未数到百年,从未抵达高处的人们!由内向外是领会加弥补,由外向内是验证加反思,挖掘和体验自身价值,无限放大自我是个较为夸张的行为,但却意义非凡。追溯某种思想与行为背后的原因与心结,便能把喜恶放大,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最可贵的便是选择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勇于担当的决心之上。不得不说,承认得失,总能让人找到真正的平衡感。
人们总是表现出霸道的一面,明明是反防御却又因此遭到防御,这样也是有够郁闷。事实上,是把自己摆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从而,很难找到人际关系上的平衡点。无论怎么想,缺乏平衡感的人,没必要追求什么稳定,因为是谁造成的,应该清醒,所以最好缩短自我催眠和自我欺骗的时间。
其实最好不要有羡慕一类的情绪,因为掌握生命节奏的就只有自己一人。都说天命难违,但是此刻,天命对我们最优厚的待遇就是活着。言谈举止都在印证生命的鲜活,独特而鲜活,也正是因此而泛着美丽的色泽。用余生来证实美丽绝不是无稽之谈,是对自己的宽容,当然最大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了。豁达的品格会驱逐一切卑微的概念,因豁达而自信,因自信而豁达。所以有时候接受卑贱的自己,反而更能使人格变得高贵。倘若不存在供海水沉睡的滩涂,那么,没日没夜的喧嚣会不会酿成来势汹汹的海啸?没有谁,能心神俱疲着长命百岁,学过概率吧,活得时间久的人遇见好事的概率会不会更大一些呢?在体内成熟的有一部分,成长的也有一部分,幼稚的还有一部分,参差不齐的,就要人性化地,较为周全地加以考虑。
惊诧于冰雪中枯死月季坚持的玫红,生命在弥留之际把最后的力量封存在未能绽放的花朵之上,也许所有生命都更为重视体内正在成长的部分和幼稚的部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补全缺憾上。
退出人群,退出自己,把景色都模糊,把秩序都打乱,其实,放空是一种睿智的封闭,偶尔为之,即会有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的效果。当然忽即忽离,若隐若现地生活,才不至于陷入某种极端的境地,才不会疲于弥补,疲于修正。
绝对感性的人,最终会被感情和情绪蒙蔽心智;绝对理性的人,到最后,连对自己都陌生了,一切都充满着不真实感。找准距离,当事人也好,局外人也罢,没有绝对且又固定的角色。不能辩识的,不想辩识的,就不要再辩识,有时候,身不由己不过是违心之举造成的。所以,我不觉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一个准确的论断,但是我认为诗人考虑问题的落脚点却是正确的,那就是:在一个场景里找好角色,在一段是非里寻好位置。
优雅而潇洒,不贪慕,不焦躁,不沉溺,就这样掌握好生命的节奏吧!
掌握生命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