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想法简友广场

如何通过撰写听书稿,成为职业读书人

2019-08-16  本文已影响27人  向晚有好运

今天是100天读书打卡挑战赛第90天。

阅读时间:1小时30分钟

阅读内容:《文学回忆录》

现在的人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学习却没有时间来看书,于是听书便成了一种选择。

相应的,听书稿也成为一种需求旺盛的读书产品,很多职业读书人,都是通过写听书稿来变现。

那么,如何通过撰写读书稿件,成为职业读书人呢?

先来说说听书稿是什么?听书稿就是通过对书籍的二次创作,把长篇累读的信息,变成大众能听懂的内容,最后以音频+文字的形式输出的读书产品。

如果想写出一个特别好的听书稿,必须学会口语化写作,也就是要用自然语言的逻辑去创作。

听书稿不是有声书,字数有限,因此必须有所取舍,把书中最精华的站分提取出来。

而一般新手读书人在写听书稿的时候,经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局:觉得书中所有内容都很重要,哪个也不舍得舍弃,想把它们都呈现出来,于是把书的内容全部缩略,就像晒鱼干一样。

这样呈现的内容倒是干货满满,但内容太干了,让人听起来枯燥无味。

下面来说说听书稿的具体写法:

一、背景介绍:

点题:最好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精髓。

破题:破题是为了激发听众的兴趣,可写生活场景、故事等。

作者介绍:

接下来还要向听众介绍作者,最忌讳直接照搬网上或封面上对作者的介绍。

因为听书稿撰写人实际上是对书籍进行二次创作,作为一个创作者,一定是要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忌讳复制粘贴。

另外,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是书的原文也好,还是网站上的信息,或是别人发表在网上的文章和书评,如果有30个字的雷同,有些编辑就会直接退稿了。

应该怎样介绍作者呢?主要介绍作者是谁,有什么成就,有什么特点。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就直接解释他在书中核心观点。

总之,你要有自己的理解,但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不忠于作者的身份,不能偏离作者的原意。

二、听书稿的结构:

属于总——分——总结构。

总:介绍书、介绍作者、介绍好处。

分:在书中摘取3~5个分论点进行论述(超过5个有记忆负担,少于三个觉得内容缺失,论证不充分。)

总:整本书再次总结。

选取分论点的原则:

使用金字塔原理,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纵向上,上一层必须是下一层思想的总结和概况。

横向上,每一层的思想必须是在一个逻辑范畴,同时也是相互独立和完全不重叠的。

既要紧紧围绕论点,又要防止内容枯燥。简单的说,既要有干货,又要有案例,可以到书中去找案例,夹舒夹议,可以更容易的说服读者。

每一个分论点结束时,要做一个小总结,总结在行文上承上启下,自然流畅的过度。

阐述完所有分论点之后,结尾部分要做一次整篇文章的总结。

三、听书稿创作技巧:

1.由难到易,即把很复杂的理论给说简单,要尽量的去联系特别生活化的场景和概念。

2.由高到低,告诉大家简单现象背后隐藏的很牛的东西。

如:生活中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当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会觉得对方是在客套,自己其实也没有很优秀。如果父母当着别人面表扬自己,自己可能还有些难为情。你并不是一个人这么想,心理学上早就对这种情况有所研究,称之为“冒充者综合症”。

把大家一些散碎的印象归纳为一个概念,这种描述手法就好像制造了一个玄机,很容易吸引读者注意力。

3.从已知到未知,先从别人的心里抓一个已知,告诉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引到新的知识点上,从无到有形成新知的交付。

如:《菊与刀》介绍

日本人是怎么样的?你是知道的,但是我告诉你,不是你们理解的那样,他们并非忠于天皇,他们的文化里面有种更深层的东西,叫耻感社会、耻感文化。

4.由是到非。是先说一个现象,然后强行在用户心里植入一个认知:你以为是这样,我告诉你是不对的,其实换一个角度,没准儿这么看这件事,把读者过去的认知给反转。

如:男和女到底哪个性别更狠毒?

我们大家都知道无毒不丈夫,男人狠,真的是这样吗?不对,其实不是这样,最毒可能是妇人心……

总结:本文主要背景、结构及写作技巧三个部分介绍听书稿的写作。背景包括:点题、破题、作者介绍;结构为总——分——总模式;写作技巧包括:由难到易、由高到低、由已知到未知、由是到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