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早期,从客观到主观到神学——读《艺术讲稿》
最近在看易中天的《美术讲稿》。
一、从客观到主观
“美”这玩艺本身是个对客观的主观感受,但人类刚开始时,哪里会想到那么多。这东西是美的,这就是美。
历史上第一个对美进行研究的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什么是美呢?因为他研究数学 ,想到的东西就都与“数学”相关,比如“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当然也是美的本质。他提出“美”是数与数的和谐,比如“黄金分割”。就是把美看着是事物的一种属性。
苏格拉底则从事物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目的论”。他认为,一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而在于它合不合目的。比如矛和盾,美不美呢?要看用在什么时候。进攻的时候,矛是美的;防御的时候,盾是美的。于是,苏格拉底也得出了他的美学结论适,美就是有用。
所以早期对美的研究停留在客观阶段。
于是,苏格拉底也得出了他的美学结论适,美就是有用。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要寻找美的本质,不能局限于一些具体的美的事物,而应该找到一个“天下之通则”。靠着这个“天下之通则”,就能解释一切美的现象。柏拉图认为,这就是理念。
理念就是概念,或者说一切事物的普遍形式。
因此“桌子”这个概念,就是普天之下所有桌子共有的普遍形式,也就是它的理念。同样,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美的事物,它们也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它们既然都叫做“美”,就说明它们也共有一个普遍形式。这个形式,就是“美”,也就是“美的理念”。于是,柏拉图也得出了他的美学结论——美是理念。
这个过程就是从客观逐步走向主观。
二、从主观到神学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是个唯智主义者,他研究事物有自己的一套科学方法。他把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称为第一实体(他不相信理念、想象的东西)。然后从“第一实体”出发,找出它们形成的原因,再来构建现实世界。
他认为事物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形式因、一种是质料因。形式因当中,又包括致动因和目的因。这就是“四因说”。
比方说,一个塑料矿泉水瓶子,塑料就是质料,瓶子,就是形式。形式显然比质料重要。因为我们并不管它叫塑料,而是管它叫瓶子;首先是瓶子,然后才是塑料瓶子,或者玻璃瓶子。所以,形式因,是更重要的原因。(好形式才有好动力。)
又比如砖头,是泥巴做的。对于泥巴来说,砖就是形式,砖头高于泥巴。但是,对于房子来说,砖头又是质料,房子才是形式。形式与质料,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序列之中。
低级事物的形式是高级事物的质料,它们也都有更高一级的形式。这样一级一级地追问上去,就一定有一个最高的绝对形式。作为致动因,它是“第一推动力”;作为目的因,它是“终极目的”。它是一切形式的形式,一切动力的动力,一切目的的目的,而且它本身肯定是没有质料的,是一种“纯形式”。那么,它是什么?或者说,它应该是什么,只能是什么?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它就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