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同学数据结构化表达】21天训练营学习输出
先说说整体,感觉这个21天数据结构化表达的课程,对我而言新知识有30%,老知识的重新整合分布有70%。但是由于课程设计是打卡21天满返,所以还是很感激圈外做了这个课程的。
自己重新梳理课程结构如下。也算是我的二次整理了。课程里的数据结构化表达在我看来可以拆分为“数据”&“结构化”&“表达”。
数据(素材,Raw data)
不仅仅是图表,既往积累的素材,往广义一些说,就是工作的完成情况。
数据的图表处理就不说了,选择得当就好。
数据的工作化处理,就要将工作的完成情况往KPI of等等公司或者组织的考核指标上进行量化,“工作可以量化,价值才可以衡量”。
当然还有素材,大多是指既往收集和学习的“输入”,就是存货。也包括自己的工作成果。
结构化
结构化主要是围绕SCQA模型和他的变形而来。在用故事包装自己的表述时,S背景信息、C理想和现实差距、Q问题所在、A解决方法 这几个要素可以被删减和重新排序。
同时结构中含有逻辑,横向逻辑一般是递进,纵向逻辑就要有归类分组的合理性。
还有一些一些常用的架子:时间、空间、程度、二维矩阵四宫格、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战略模型、甚至是我们的报名表格等等,也是“结构”的一部分。
表达
表达就是输出,表达的第一步是定下主题。主题就是甲方和乙方的博弈,主要是“立场是否一致?”和“资源是否充足?”视情况进行“说服”或者“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表达出来的内容是需要优化的,四步成稿要求我们起承转合,五步精修则是再一次check。
自上而下的表达是“定主题——搭架子——填入信息”。
自下而上的表达是“收集素材——归类找结构——MECE补充信息——提炼主题”。
这两种表达方式都没有错误,视实际情况运用就好。
最后的邮件写作和工作总结写作中,也给我很大启发。
邮件写作的目的是“让接收者会打开来阅读+接收者看到后明白要做什么”。所以ddl时间和指令要明确,主题要鲜明。
工作总结则是三段论:业绩+成长+计划,业绩参照KPI来写,成长参照岗位能力项目,计划按照PDCA模型来写(plan do check action)。
综上
这门课程还是很值得学习的。虽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表达,这两类在课程中的划分不太明显,让人在回顾的时候觉得“这么也对 这么也对”,但是自己整理过后还是清晰了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