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读书散文

京都映像

2019-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妖剑胭脂红
京都映像

深秋,晴,凉风至,有血光,忌远行,宜诵经解灾。

那天,岚山的枫叶红了,我朝着风吹过的方向缓缓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恣意奔放的殷红,天空中,夕阳的余晖点燃了云彩,树林中,漫山的红叶燃烧着大地。一些耐不住寂寞的叶子没有拒绝秋风的邀请,像铺开的纸扇,像撑开的雨伞,鲜红的,旋转着,旋转着,直到银铃一响,清脆的三味线拨动了行人的心弦,演奏起本属于秋风的萧瑟。

脸上带着十字伤疤的武士在竹林中的小道缓缓而行,步伐不紧不慢,阳光参差,竹林摇曳唱着深沉的歌谣,静谧中弥漫着冰冷的杀意。

“叮。”

银铃再响。小道上多了几道人影。

武士停了下来。上身微微前倾,右足前踏,左手拇指已经静悄悄地将刀锷推出鲤口,右手稳静缓慢地轻搭于刀柄之上。

啪!啪!啪!啪!啪!

竹林间的乌鸦瞬间被攒动的人影惊起;

啪!啪!啪!啪!啪!

是草鞋像骤雨一般落在石板路上发出的碰撞。

“噌!”

寒光一闪。

之后是万籁空寂。

武士缓缓站直,像甩落雨伞上的积水一般将刀刃上的鲜血还给了大地,接着一个剑花,刀身便已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刀鞘中。

三个呼吸之间,伴随着礼节一样的残心,刀刃的最后一丝寒光已然完全没入刀鞘之中。

“叮。”

梦醒。这便是我追求京都的初心,幕末奇谭,刀光剑影,浪客剑心。

京都映像

每到梦醒时分,我就又开始向往起这个城市来,如果说儿时的我是对武士精神的憧憬,而如今,又是什么让我对京都如此一往情深?从平安时代的充满神秘色彩的阴阳师;到室町,江户时代看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等豪杰的群雄演义战国无双;再到终结幕府,明治维新时期的波澜壮阔;最后到今天,我眼中的京都,也是至今让我魂牵梦绕的原因------跨越千年的历史,更是那与时间水乳交融中,于漫长历史河流里传承至今的风雅。

唐陆羽著《茶经》,而后茶叶种子由僧人荣西从宋带到了日本,经过百年辗转,饮茶逐渐形成了茶道。而我们熟知的茶道,始于京都。

禅茶一味。

简简单单四个字,即是茶道的一种至高境界。在充满仪式感的节奏中,将“深奥幽玄”的自然环境继而升华为“和静清寂”的精神状态,茶即是禅,禅即是茶;人即是自然,自然即是人;在茶水中体会红尘冷暖,在禅思中感悟天地大道,用手中的茶具做媒,同自然沟通,同自己对话,以求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在我心中,禅茶一味,就是京都的风雅。所以,它也不仅仅局限于茶道。

四月的樱花开得绚烂,飞舞的花瓣如《万叶集》中诗句,散落在音羽山青水寺的平台上,在伏见稻荷千本鸟居上,在水中金阁的倒影上,在二条城的屋檐上,而那其中的一片,随着风一起,轻轻地落在了一位在袛园花见小路上行走的女士的香肩上,那是一件晕染着淡紫色的和服,芦苇在夜风的轻拂下摇曳多姿,一轮明月当空,月光像蚕丝一样笼罩在洁白的花朵上散发着阵阵幽亮的辉光,一阵风吹过,只见那些躲在花丛中的萤火虫展翅,化成一点点淡金色的光点与温柔的月光交相辉映,几只蜻蜓在芦苇之上自在嬉戏......纸伞下的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又有谁能不为这充满韵味的回眸动心,又有谁不想身着和服,走过那些古老而宁静的街巷呢?在京都,一件和服,无论你身处何地,都不会显得突兀;一件和服,即使穿越千年,也能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找到平衡,以和服做媒,同历史对话,也像那些樱花一样,美得优雅而从容。

小时候很喜欢一部日本动画《中华小当家》,至今对动画中对中华料理的描绘还记忆犹新。尤其是当万里长城这首曲子响起,仍然忍不住会为悠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动得热泪盈眶。而今天,当我们提及日本料理,脑海中闪过的往往是刺身,寿司,拉面等等,而对日料中的极致------怀石料理并不是很熟悉。怀石料理同茶道一样,也是由日本的僧人从中国带到日本的,从最早的中国的斋饭,演变到今天不仅在美味上,同时也在观赏上力求严格精致极具艺术价值的料理形式。有意思的是,怀石料理昂贵的价格并不代表着摆盘华丽,食材稀有,恰恰相反,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淡泊:时令蔬菜,豆腐,烤鱼,牛肉,天妇罗,味增,一杯抹茶和一碗米饭。怀石料理所追求的匠心,早已经跨越了单单呈现在桌面上食物,从盛装食物的器皿,到食材的选择搭配,甚至房间里的一盆插花,及至窗外庭院的布景,无不追求一种和谐共生,食客亦不能任性选择食物,因为盘中的食物,即是当季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也不能像吃自助餐一样大快朵颐,怀石料理也有它自己仪式感,在进食的同时,体现出人的修养,以手中的食具为媒,表现出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和尊重。

虽然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也能吃到非常棒的怀石料理,但是缺少了京都那沉淀了千年的韵味,尝一口淡泊明志,品一杯宁静致远。

渐渐,夜深了。停下键盘上的手指,泡上一杯好茶,又开始了对京都淡淡的怀念。同时愈发希望往后余生,即使时过境迁,也能做到不忘初心,花鸟风月。

京都映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