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成长的课堂》读书笔记(三)

2019-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陕西省名师于红梅工作室成员
《看得见成长的课堂》读书笔记(三)

      《课标》中在描述核心素养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时这样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很显然,通过对这段话的理解,我们看到了这里边包含着“审美、传承、理解、发展、提升”等要求。

《看得见成长的课堂》读书笔记(三)

    黄老师在书中更为详尽的分析了其中千丝万缕的关系。《课标》中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这样要求的:“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在这一层解读中我们看到了“言语训练、分析比较、归纳概括、阐述观点”这些关键词告诉我们,核心素养之间不是单一的、个体的,而是一种密切联系的,交织错杂的,用黄老师的话就是“共生”关系。

    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表述这样说:“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黄老师对这一层深度理解为“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这就是一种彼此交融、你中有我的境界。”

《看得见成长的课堂》读书笔记(三)

      在谈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时这样描述:“通过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语言文字作品的学习,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在这个详尽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其中包含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

由此得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你中有我,相互交融的。我们在平时的说课、备课、授课三环节中决不能割裂开它们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那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做才能实现它们如此完美的搭档关系呢?

《看得见成长的课堂》读书笔记(三)

      黄老师在这个课题上做了更为深入的探究。首先是处理好“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之间的关系。这二者之间在我认为:前者就是剧本,后者便是编剧。当然,在《课标》中是这样描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什么是“思维能力?” ------包括理解力、判断力、推断力和想象力。什么是“思维品质”-----是指人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提炼和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维素养,包括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当我们看到这一系列概念时,是不是觉得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离教学目标的实现距离还很远。

《看得见成长的课堂》读书笔记(三)

      事实上,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之中,我们一直在犯着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在我们的课堂是缺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况且,能做到言语运用的课堂都是少之又少,我们看到无论是新老师还是有经验的老教师教词语就是“教词语-----读三遍写三遍” 、读课文就是“读课文-----男生读女生读” 、课后题就是对答案,还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再抄一遍答案。。。。。。以上种种,想一想在我们的一线语文课堂上天天上演,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在课堂组织上,我们的老师进行提问或者组织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的发言也得不到老师的点拨和拔高,大家和和气气讨论、精彩热闹交流、看似花里胡哨的语文课还能博得大家的掌声,我们的老师面对课堂上学生无法自圆其说、无法有目标的论述、无法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观点,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这真真是太可怕了!

    边读黄厚江老师《看得见成长的课堂》这本书,我愈发感受到自己课堂的不严谨,自己备课的不恭敬,自己凭借自己那一点点所谓的经验,对文本的研读少之又少,总是再用没时间为自己找合理的借口,现在想想,真真是辜负了教材编者的心意,更愧对《课标》中一条条纲领的要求。

      如何借助“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增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丰富理性,我得继续寻找答案、不懈努力、以求真知!

《看得见成长的课堂》读书笔记(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