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
这个题目看起来是像小学生的命题作文,应该每一个人都写过。越是简单的命题,在积淀过生活的喜怒哀乐之后,就越能通过它看到更贴近内心的纯粹。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写这个作文的时候,更多的也许是在想要描述什么事情,怎样用修辞手法,怎样把妈妈描述成一个能符合评分老师要求标准的样子,怎么凑够字数。而现在,当再看到“我的妈妈”之时,相信大家一定是脑子里会浮现其自己母亲的样子,也许不一定能牵连想起那么多的事情,但单纯的联想就能带给自己平和与踏实。
我要写“我的妈妈”,是因为今天是我妈妈60岁的生日,我在东京,要遥祝我亲爱的妈妈生日快乐。写出60这个数字也是百感交集,曾经觉得这个岁数是老婆婆辈份儿的人,但是现在,自己的妈妈也已经要迈入60岁的关口了。我想正式的来写点什么东西留存下来,因为我现在真的是满世界的跑,自己的生活正在不断充斥着新的元素,也不断的萌生新的想法,也许膨胀的信息量和快节奏的生活会潜移默化地把以前那些最为珍贵的记忆慢慢冲刷掉。所以要写下来,留一个记忆的开关,是极好的。
人们常用“伟大”来形容母亲,说实话,我没觉得我妈伟大;在我的印象里她从来都是以家为重的,所有的选择最终落脚点都是如何让家里的每个人能过的更好、更舒服,从不奢求惊天动地、建功立业的大事儿。也有人说,母亲是平凡的,我也否认,我觉得我妈这一路走来的确不容易,她的朴素、她的坚韧,她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对大局的顾忌,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行为印记中。
老一辈人经常讲“你爸你妈年轻的时候啊……”,虽然这种句式我们年轻人往往听不进去,但是其实它从父母嘴边清口划过不知是多少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浓缩成为家常的一句话。我妈是她家里的老小,按说应该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可是在五六十年代的背景下,能有的吃就不错了,更何况我还有四个姨。她在村里生活的故事给我讲了很多,其实也没什么特别,都是苦出来的一代,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些坚韧不拔的精神。
妈妈的小时候 我的小时候
我猜想我妈读书的时候一定是个学霸,反正她不是课代表就是班长,直到现在有时候听她的同学,也就是我的叔叔阿姨辈儿的人,也时不时的说,“你妈那时候可都是坐在前排,是尖子生、班干部”。姥爷家的条件并不好,妈读书应该是举家之力而完成的,所以所谓的成绩好,更多的应该是对责任、对家庭的一种担当吧。后来她情理之中的考上了我们那儿的一所师范院校,据说那可是村里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当然我爸对我妈读书时候的描述就简单很多,就是学习好,长的好看。看来不管什么年代,学习好坏总能无形的把学生划出两个阶级,长得美与丑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记忆。显然,我爸学习成绩并不好,不过记忆里好像从小我妈并没有树立我爸反面典型不学习的例子,也算是一种大智吧。
我后来听我妈偶尔会说,其实如果她认真的上班,一定能干出点儿名堂来。对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应该在上初中以前吧,我的印象里她就是无所不能的,什么都会,什么都管。当老师的时候,是数学、语文、历史、地理、化学各学科都教过的。当然,后来是因为有了我,淡出了三尺讲台。
可能是受益于我妈当过老师的原因,所以除了在学校之外,总能得到妈妈的额外“加餐”。当时在学校有压力的是,我妈认识学校的老师,总是让老师对我“关爱有加”,因此上课总点名让我回答问题,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而从小性格上也是被鼓励要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要敢于说,所以到现在让我当着几千人做个演说或者报告之类的,我都没有丝毫的紧张,而且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人上台都应该不紧张,直到上高中我才知道很多人上台是紧张的。而在很小的时候我还有印象,我妈会教我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表达,也会有意识的给我多借阅一些书,办图书证,让我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课本外的知识。印象里,关于作业和考试成绩,我妈从来没给过我太大的压力,她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不知道怎么样的引导能让我从内心里重视起来学习这件事情,我是说不清楚的。后来问她,她也说不清楚,只是说我比较听话而已。
小时候生病的时候,我经常听妈说的一句话是:如果妈能替你的话,就不会让儿子受罪。不争气的是,我小时候还真的经常生病,幸好我爸是医生,从小看病治疗都能在家搞定,省去了很多去医院的繁琐。当自己生病的时候其实是最能看出来人与人的关系的,这种条件性的结论有点偏颇,但事实上,每次生病的时候我是能感受到我妈对我的关心和焦虑是超越我自己的。所以,当后来长大身体素质越来越好了,但偶尔生病的时候还是会想起我妈,就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条件反射。
我小时候不很淘气,但是也不太省心。我自己躲在柜子里捉迷藏,让我妈在街坊邻居周围苦命的找;我三四岁的时候骑着小鸭子小车子,自己一个人溜达出去,差点载在公园的湖里;我把送给我企图唤起我爱心的活小鸭,一手攥住脖子,一边喊着“害怕”,把小生命活活的掐死;从小爱吃,家里的饭不好吃就溜达到邻居那要吃的,以至于只要别人家有什么诸如饺子、包子的大餐我们家必须要同步呈现,否则就会出现我离家出走讨饭吃的醉美画面;我小时候喜欢看火车,每天幼儿园前必须要去火车站看火车驶过,否则不上学;喜欢敲鼓,只要哪里有活动有鼓声,那就必须要立马奔赴现场,否则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 这些都是我5岁前的记忆,奇怪的是,我都记得非常清楚,这些场景以及当时我在想什么,都还能清晰的留存在我的脑海中,而所有这些记忆里,都有一个妈妈的形象,或是着急、或是生气、或是惊恐、或是忧郁,或是哭笑不得,或是掩面泪泣。
后来,我想了想,也许我永远不理解,也许我能猜对,妈妈对我小时候的爱更多的也是传承,她承接的是姥姥姥爷四个姨的举家关爱,而我除去承接了母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之外,还渗透了妈妈对“爱”的理解。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与贫富无关,与地位无关;我有一个能画出画面的童年记忆,有年轻的妈妈在里面,这真的是一件幸福至极的事情。
放手,切断了相见,加深了相念
念想的东西总比亲眼所见的东西更显珍贵,就好比记忆力的美好要比你所正在经历的美好更弥足珍贵。距离这种东西,切断了相见,就加深了相念……
我记忆里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是初中出了远门,并且是我妈和我共同的决定。那应该是我13岁的时候,也是13年来第一次离开妈自己住校生活。这种选择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后来想,也正是因为这一步,我和妈妈的距离才越来越远,直到十几年后的现在,我们常常身处不同的时区;不过也正是这一步,我开始学着独立一些,开始自己思考给处理一些生活琐事。
我爸说在我刚离开家的几天,我妈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天都惦记着我是不是吃了饭,睡足了觉,写不写作业,开不开心,晚上上厕所怎么办,蹬了被子怎么办……当妈的应该都是这样,当时只是觉得我离开妈妈我需要适应,长大后才理解,情感一定是相互的,也许我妈妈更需要适应没有儿子每天在身边的生活。即便这样我还是不争气的“独立”第一周便瘦下来7斤,一天一斤,所以当回家的时候所有人包括我在内都萌生过退堂鼓的想法。现在想想,能一周瘦7斤也是件求之不得的事。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天中午突然降温,我在教室的时候还在发愁要怎么挨过不知道持续几天的低温,但是自习之后下楼就看到在寒风中的妈,拿着衣服,殷切的等待着。每一个母亲能感知到的细小变化,她们都会本能的先与孩子关联上。
可能正因为有了不日日相见的距离,也开始逐渐理解妈妈的不易,明白我和妈妈年轻的时候一样: 我依然承托的是希望与爱。在初三的时候,为了安心备战中考,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妈妈就得以经常旷班来看我。我记得在母亲节前天晚上,我在台式机上用"画图"工具丑劣的画了一副画,写着,母亲节快乐,妈妈辛苦了。在母亲节当天上学走的时候设置成了桌面屏保,想着只要妈妈碰一下鼠标,就能看到惊喜。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给妈妈做的有心的礼物。那天中午回家的时候,我在花店花2元钱买了一只康乃馨,这也是我第一次买花,我不记得当时我妈的反应是什么了,只是记得当天的饭特别好吃。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若有若无的距离,所以得以在所谓的叛逆期依然没有过太原则性的冲突。后来上高中,圆了妈妈的心愿,考入了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这可是我也没有想过我能办到的事儿。所以从这成为一件倍儿有面儿的事。高中的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她已经帮不上忙了,不过高中的确是我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入学后,有些巧合的原因,成为学生会主席,同时也开始参与一些活动的主持,比赛,也参与了一些节目的录制,也有幸去央视体验了一把,现在我还保留着撒贝宁的签名。在学校的时候,请妈妈在现场看过我几次表演,我站在台上唯一的骄傲就是觉得我能通过舞台来呈现,去告诉家人,我是可以做到“”最好的自己”的。
我记得高三的时候我报名参加北广的播音主持考试,省考的成绩很靠前,但是对于北京的艺考完全没有信心。除了老师外,我妈当时的鼓励非常重要。她说,你有兴趣的就要去试一下,否则将来会后悔。就这样,在过完年不久的寒冬,我和我妈跑了三次北京,过了一试、二试、进入最后一轮。在二试的时候,因为没想到能过一试,所以从北京过完一试后就回到学校接着准备高考的复习。得知进入二试的时候,我妈的腰病犯了,当时的火车票卖空,坐大巴摇晃了6个多小时,赶在晚上11点到达北京,我和妈坐地铁已经是最后一班,我只记得我们都背着包,在地铁里,我突然觉得我像一个北漂,而眼前的妈妈就是一双有力的双手,一个坚定的眼神,让我在花季雨季的年龄里走的坚定且无悔。关于考试的内容已经不怎么记得了,可是和妈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几次赶考,却深深留在脑海。后来的结果嘛,一定是没有通过了。但是我现在想想,当初我妈说的太正确了“要去试一下,否则未来会后悔”,所以我一直对中国传媒大学有不一样的好感,就是因为,它见证了我第一次为自己梦想执着鉴定的追求。
后来我在复习考试,我妈就在分析历年的录取分数,尤其关注了所有的财经院校,列了多种报考方案。只不过不知是幸运还是遗憾,最终没有参加高考,也就没有用上这套分析,而大学毕业后却又阴差阳错的找到了与经济金融相关的工作。
每年,我们能相聚几天?
我把大学之前的事情写了好多,那是因为从上大学之后,就是一个拉开我和妈妈距离的开始。人其实很有意思的,都盼着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能有出息,可是看着长大后,却逐渐从自己身边飘走,像一只风筝,手头的线不知道能不能拽回风筝想飞的心。
我是河北人,最早我妈觉得去河南就是远;后来到西安,我妈觉得相比北京还是远多了;再后来到深圳,我妈觉得已经到了祖国最南边,好在还在国内;再后来,我竟然又挑战了她概念里的“遥远”,蹿到了国外去。
上大学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离别的感觉,体会到朱自清《背影》的情感。每次在车站的道别和别离都是一个揪心的过程。每次的告别都能在分别后回头看到妈妈原地的注视,正是这样的情景多了,就逐步发现,妈妈开始慢慢老了,因为每一次道别都是一个仪式,哪怕只有我与她。而每每在此情景下才会更多的看看平日不曾注意到的细节: 走路慢了,眼窝深了,头发开始没光泽了,叮嘱的少了,眼神里的挂念和不舍多了…
我工作去深圳的时候是一个人去的,8月份报到,10月份家人来深圳看我。我记得我送他们离开的时候,隔着防护栏,看到妈妈的泪眼朦胧。2011年,我已经是24岁。可是在妈妈眼里,我依然是一个孩子,仿若是13岁我第一次离家住校,她开始担心,担心我一个人会不会生活的很好,担心我一个人能否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安稳的生活,担心工作后的我是否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虽然口口声声说,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克服这些困难,一定没问题的,可是在别离时刻,那种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不舍还是会摧垮妈妈所有的坚强。城市再好,再有活力,再有机会,对妈妈来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在这,这个城市就是牵挂。都说人是越老越像小孩,记忆里很少见到妈妈哭过,而年龄大了,开始发现,活了大半辈子的她,真正在乎的,真的仅仅是家人安好,而情感归属可能早已单一的归结成对家人的期盼,也许梦想之于她已不再那么重要。
想想看,从13岁前的每日相见,到之后隔几周见,到大学后的寒暑假见,再到工作之后的屈指可数的几日相见……我在长大,妈妈在变老,我们似乎越来越远,又感觉无能为力,我不知道这种距离是阻隔,还是牵绊,是进步,还是退化。我开始追逐和构建我的生活,而妈妈的生活里很难再重新构建一片新的天地。
有人算过从工作起,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和妈妈在一起,可能时间真的不是很多。所以,那就应该行动起来。
妈妈,该我来带你生活了
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胆量说起“妈,该我来照顾你了”。因为即便到现在,每次回到家,依然是短暂数日,依然是妈妈照顾我,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妈妈算好在家的时间安排上每一餐饭,保证我能在家能吃到所有我爱吃的东西;依然快速的把衣服洗干净晾晒,只是为了能多洗两件,我出门就不用再耗时洗衣了。在妈妈身边,能得到所有的包容。
其实,人最不好意思的是要承认自己在别人心中的重要性。可是,面对妈妈,每个子女都应该把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定位抬得再高些,再高些……因为,只有明白自己在自己妈妈心目中无法替代的地位,才能反过来理解妈妈的挂念和淡泊的爱,才能逐渐尝试去回馈爱。
我的生活开始逐渐有一个样子,妈妈对我生活能力的担心逐步放下了,她开始经常说:找个女朋友吧,这样你们就能商量着做一些决定了,妈妈老了,不懂你们的生活了,路要自己走了,妈妈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身体养好,不连累你们。
我在想,我们在工作中,懂得知恩图报;在生活中,懂得不欠人人情,但在自己最受益,最不会受到伤害的家庭关系中,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是在愧疚中踟躇和叹息?我们所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如果庆幸自己的脚步能合拍上这个时代的节奏,那也不应该忘记,儿时父母给予我们的助跑和推动。仿若是发射升空的火箭,他们用庞大的体积和燃料送我们“入轨”,成为耀眼之星,而他们却只能脱落坠入地球的某个角落。
所以,我教妈妈用微信,嫌字儿不够大,买了个pad.,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我都让妈妈能看到我;我带妈妈去旅行,出国、看海,看她上半辈子都没见过的东西;我主动积极的回家,只要能有年假和假期,我就愿意宅在家里;我出国的时候,自己从来不买什么东西,但是总会记得买一些保健的药品和一些基础护理的化妆品,每次拖着满满箱子回家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幸福,尽管每次箱子的空间都“告急”…… 最好的回馈,最真的孝,就是让妈妈看到自己,不管自己多胖、多丑、多黑,因为“我”是她三十年的寄托,是她三十年来不忘的牵挂。只是希望,我的妈妈,在辛苦了大半辈子之后,能通过儿子的努力,看到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
有人说,那这么讲,你就是“妈宝”咯? 我想,我的独立和生活的追求在我自己的掌控中,我不祈求去改变妈妈生活的状态,从根本上来讲,我只是觉得应该做一个懂感恩、有情义的人。如果说是妈宝,我只是希望,我能向小小的宝贝一样,能继续带给她踏实的快乐;而我生活的轨迹,本就应该是另外一种层面的传承。
接下来我还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带妈走更多的地方,这是儿子还给妈妈的一个世界。因为正是妈妈的关爱,才让我能够有主张、有想法、有追求、有胆量地去活出了他们设定之外的生活。如今,妈妈60岁,也许我们还能一起去做更多事情,我不需要妈妈操心了,不需要妈妈挂念了,现在刚刚好,享受你“投资收益”的时期到了。
妈妈,我要说……
妈妈,今天是您60虚岁的生日,我提前一周就在准备这篇文章了,我想这样一份礼物您一定会喜欢,也许会喜极而泣吧?您能在睡醒之后,就从我的朋友圈看到它。你看,你儿子并不是每天只知道工作和游玩,我当然没有忘记你。我会把这篇文章公开给我的一些好友,我要让他们都知道我有一个我爱,且深深尊敬的妈妈,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国外工作有一些收获,其中之一,就是应该去敢于表达,去事随心动。
生日不能参加,非常惋惜。不过生日只是一个形式,不是吗?只要你健康、我快乐,全家幸福,那每一天都是节日。如今我也快三十而立了,整体来讲,我长这么大还是很省心的,所以请继续坚信我能更好的生活。
我很感谢您对我小时候的教育,这让我受益匪浅,凭着能说能写的功力,至少我是饿不着的。所以,您要尽量多的去享受生活。60岁,可以放下所有焦虑和负担,你也应该去做你想做却还没做的事情,多想想自己,该花钱就花。
最后还是要正式的说一声,生日快乐!我爱我的妈妈。 I love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