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丧偶式育儿了,好吗?(修改版)
认识一年多了,我从来没见过小红的爸爸。
最常见的场景是,妈妈和她一起来,如果需要家庭咨询,就一起进咨询室,如果是只和小红一起工作。妈妈就笑笑退到等候室里看手机。我曾经以为这是个离异家庭,后来才知道这个家双亲健全,只是父亲晚上回来很晚,基本不管孩子的事情。
最初这两人来到我面前是因为孩子不想上学了。但两个人挽着手进来时,都笑呵呵的,看不出太多焦急。只是在咨询室里单独面对小红时,她非常不解“我想去上学啊,为什么每次去都很害怕呢?”
和妈妈一起时,孩子专门把办公室一个能移动的凳子搬过去,两人挨得很近。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孩子都微笑地看着妈妈,好像在听别人的事情,连那点不解的表情也不见了。而且只要我不提那位父亲,基本没人提。只有一次,妈妈主动说起“他对家人太没耐心了,回来晚些更好。”
和这个家庭一起工作时,我常常想起“丧偶式育儿”这个词。
无论是真的没有父亲,还是父亲失功能,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常常会和妈妈很亲近,亲近到太舒服了,没法儿面对外界的任何压力;或者亲近到和妈妈的一颦一笑保持同步,又因为成长本身的动力隐隐有些躁动。
有些父亲存在孩子的物理空间里,拥有父亲身份,却不能承担相应责任,这种失功能的现象一般源于自己的力量不够,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前者好理解,大多数是经济能力不够,或者挣钱太少,不足以养家,或者为了得到更多收入,疲于奔命,几乎没有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这种情况的应对办法也比较单一:换思路努力赚钱,积极理财,重新调整生活,适应自己的父亲身份。
因为缺少精神力量而不能发挥父亲的作用就复杂些了。
比如,一个男孩儿在小时候没被恰当对待过,父亲是个虚幻的影子,长大之后他当了爸爸,因为心里只有这一种父亲形象,也通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得更好。或者童年时父亲很暴虐,经常打骂家人,经历过这种痛苦的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承受相似的境遇,但该怎么做呢?又不知道,那么远离是一定可以保护孩子的。
还有些情况和其他家庭成员有关,因为和妻子沟通不畅,每次关于孩子的讨论都会引发争吵,也可能久而久之退避三舍;因为对对方的教育理念完全不理解不接受,把完全不作为当作抗议的手段……
如果这样来理解失功能的父亲,妈妈们的情绪可能会平和些,也有可能从根源着手帮助提高丈夫的心理能力,最终自然而然地提供孩子所需要的父爱。
通常的方法包括:可以尽量改善夫妻关系质量,让亲密关系起到滋养作用,知道被爱的感觉当然也更容易去爱别人;可以一起讨论具体的家庭困难,开放地倾听平静地讲述,让参与和归属感抚平过去的伤痕;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鼓励肯定丈夫,从各个方面增强这位父亲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