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作吧!(张淼)学习资源

日更三:10.27讲座笔记

2018-10-27  本文已影响101人  ff2f03dc388d

讲座题目:“经典艺术讲堂-改革开放40年的艺术礼赞-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

主讲:高为杰、高平

地点: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

高平老师(左)与高为杰老师

讲座的形式比较随性,两位老师在大框架之内随想随讲,并在其中穿插高平老师的钢琴演奏。

其内容大致总结如下: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特征主要有二:国际化、民族化

二、“国际化”方面,显示出如下特征:

1.追随西方的时间差逐渐缩短;

2.建国之前国际化有很多积极探索,如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

2.建国以后国际化的道路变成全盘苏化;

3.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保持民俗中又有个人风格,如《多耶》《长短的组合》等

这里需要说明所谓“追随西方的时间差”,举例说明:1920s,中国钢琴作品所用的作曲技术是距当时一百年前的;1980s,所用的技术就是距当时十几年前的技术;当代,向学习西方技术的时间差就更小了,并越来越趋向同步。

三、“民族化”方面,两位老师主要探讨了成因——刻意求之,不可避免

刻意求之,意思是中国作曲家尤其是常年旅居国外的中国作曲家自发想要表达本民族的文化;

不可避免,首先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另外也源于中华民族灾难太深重,不由自主引发人的爱国情怀。

这里两位老师也表达了一个观点:最好的艺术一定是世界性的。高为杰老师引用周文中先生的话:“亦古亦今亦东亦西”,高平老师认为好的作品一定有个人感受,同时也表现了整个人类的处境。

高平老师正在演奏

下面是讲座期间穿插的高平老师的演奏曲目,并附上两位老师对这些曲目的讨论:

•丁善德《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1948)

①受欧美影响,中央院苏化严重,上海院保留了欧美;

②据说源于西藏民歌,但听起来并不像;

③写法与之后时代写法不一样:摆脱德奥体系和声,民族化的复调性等;

④应和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观点,与当时的法国潮流很接近

•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1947)

①作为变奏曲:连续完整,不是一截一截的;

②杨燕迪评价:早期钢琴最好,没有之一;

③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无调性音乐,学习西方技术的“时间差”很小;

④解放后一直没演,近十年才有少量演出;

⑤像这样音乐上的复杂度、艺术上的深度的作品,在国内学院派钢琴学习体系中出现过;

⑥一般中国作品都是风俗性的客观的,像这样带有情感深度的作品很少见;

⑦拓展:桑桐先生的小提琴与钢琴《夜景》,是纯粹无调性的作品。

•高为杰《秋野》(1986)

①引用了西方的音基集合理论;

②中国文化的体现:天、地、人三个层次

地(动乱)-人(自然人,纯净)-天(雨滴,媒介);

③意境很中国。

•高平《秋池》

与高为杰老师相比,显示出不同时代的特点

•汪立三《东山魁夷画意•浪涛》(1979)

①汪立三先生可能是对中国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人;

②历史内涵:鉴真东渡,唐招提寺;

③中国古乐风味与东洋五声音阶的碰撞和结合;

④最后的一串钟声,仿编钟的泛音的感觉。

入场券

对于这次讲座,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任何思考和问题可以提出。主要原因是这个话题看起来很浅,但是两位老师讨论得很深入。我还没有能力去很快接受和适应这些内容,就更别提思考了。

说白了,还得学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上下上下上下…………

卡住了。

此次讲座的思维导图

ps:本文前两张照片来自我师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