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拼尽全力的爱,叫做“一厢情愿”
01
幼儿园彻底放暑假了。不得已,带孩子上班。头天晚上,和她“约法三章”,所有能想到的要求一并提出,“在单位不可以打扰妈妈工作、乐高拼图自己解决、口卡乖乖自个做”……她坚毅地点点头,轻松地答“可以”。
末了,她若有所思“我可以跟你提一个要求么?妈妈”,“当然”,“我想坐班车,不想坐你开的汽车”,也许只是她的一时兴起吧,便随口答应“明天坐班车没问题,以后跟我去上班就再说喽”。
第二天6:20(整整比自己开车提前了一个小时),她还迷糊着,我轻轻在她耳边说声“元宝,坐班车现在就得起,妈妈开车的话你可以多睡会儿哟”。
没成想,她一个骨碌爬起来,摸索衣服开穿,三下五除二便收拾利落,赶紧着洗脸刷牙,吃面包、喝豆浆,一点没让我操心,还紧张兮兮一遍遍地问,“妈妈,能赶上班车吗?”
“好吧,好吧”,只能由着她了。待我俩手拉手出门,她粉嫩嫩的小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上了班车,做到最高耸的前排座位,一路上叽叽喳喳“呀,那个小轿车像甲壳虫”、“警察叔叔在那指挥车呢”、“前头红灯,车都停了”,间或瞅瞅路边的牌子,还对上面形色各异的字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而我的思绪,早就飘出老远。仔细想想,这孩子早产,出生时3斤8两,身子弱,体质差,所以,打她出生起,出门基本上就是“以车代步”,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雨天怕淋着,雪天怕滑着,人多了怕病菌传染……
总之,只要带她出门,就得开上座驾,为的就是她的健康、舒适、安全。
没成想,坐个大巴都成了她的奢望,是件足以让她幸福感爆棚的事儿。
02
犹记得庄里(石家庄)刚刚开通沿二环旅游专线的时候,带她第一次登上了“公交车”,爱人形容她的样子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睁大了双眼紧盯着满车人,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一个声音都仔细聆听”。
看吧,本以为对孩子掏心掏肺的好,各种的担心,各样的忧思,各式的保护措施,无微不至的关怀,细致周到的照顾,都为了让她在安全环境下身心愉悦地成长。
可结果呢,孩子毫无感知,甚至有浑身不自在的束缚感呢——行动自由的缺失,真实生活体验匮乏的孩子,内心能不有缺憾么?
中午,在食堂吃饭,有苹果。拿给孩子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告诉她把苹果皮儿剩下。
可她接下来的动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一瓣苹果拿到手,第一件事就是咔嚓咔嚓把苹果皮吃掉,剩下的瓤再慢慢吃。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吃呢”?她眨巴着无辜的大眼睛,“苹果皮儿真好吃,以前我从没吃过苹果皮儿呢”。
我扑哧一声就乐了,继而一边吃饭一边回忆——往常在家时候,我都是把皮儿削掉再给孩子吃的,以为是正确无比的事儿,但其实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品尝全个苹果真实滋味的乐趣。
03
养育孩子就是这样,作为父母,总是倾尽所能,愿意给予孩子“最好”的。
生活上,吃的穿的,眼皮都不带眨的,无论是哈根达斯还是巴拉巴拉;
学习上,贵的有名气的,从来不犹豫的,无论爱贝英语还是红舞鞋舞蹈;
平常日子中,“宝贝,不要倒水,免得烫手”、“孩子,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其他事甭操心了”……
一次一次,我们用自己的“最好”演绎着“伟大”的父爱母爱。
可其实呢,这所谓的“最好”,更多是我们大人的意愿,而非孩子的真实意思。
很多时候,孩子真实生活的体验被我们活生生剥夺了,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长大的机会被父母硬生生放弃了——孩子要自己站起来走路,你心疼他(她)小,给摔着;他(她)拿起袜子准备自己洗,你担心他(她)洗不干净,再给累着;他(她)和小朋友出门游玩,你说外面的世界好危险,再受委屈……
只一门心思付出波涛汹涌的“爱”,也不管他(她)接不接受,乐不乐意,甚至无视他(她)被封闭的痛苦,漠视他(她)被孤独折磨的难过。
慢慢的,父母给予的爱太多了,就成了典型的“中国式”溺爱,可怜的孩子会不可自制地“呛水”,会不由自主地“挣扎”,会身心俱疲地“不适应”!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子专心的做一件事情;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是的,孩子,你慢慢来!天下的父母,都应努力舍弃自己的一厢情愿,学着放手——
赋予孩子发现生活、发掘自我的机会,让他(她)用双手体会劳动的快乐,用行动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交往体察群体的感受与快乐,以自己喜欢的、独立自主的方式长大……
你唱我和,云淡风轻,岁月悠然——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应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