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姐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她叫何银,是公司缝制车间的员工,由于她对人热情、乐于助人,大家都亲热地叫她“小银子”,虽然是“银子”而不是“金子”,但大家都说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事情还得从Pan姐妹张霞身上说起。
张海霞家在城西边的牛奶厂附近,而我们厂在城东南,张海霞每天上班几乎要穿越整个淮安城,路途遥远。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海霞刚到pan上班的时候,那时候,淮安城市规模不大,最繁华的地方也就是从东西大街到黄河桥的淮海路上,其它地方稍往前走几步就是破破烂烂的郊区模样。
那时的路虽然比较窄,有的地方还坑坑洼洼,并且大都是石子路,但路上行人少,张海霞晚上下班后有时见不到一个行人,只有天天与住在附近的同事结伴同行。
但是后来,淮安城市越扩越大,人越来越多,并且有些人走路心无旁骛,根本就不前后左右看,一直向前冲,仿佛这路就是为他一个人修的。
因此,张海霞上下班都小心翼翼,车子也不敢骑快,每天都要五十分钟左右才能到家。可真是怕事有事,有时,你不撞人别人也会撞你。
有一天晚上,张海霞下班直行,她完全没有感觉到,一个五十多岁的大爷就骑着电瓶车“横空出世”,从旁边岔道上冲了过来……
“呯!”的一声炸响之后,张海霞重重地摔倒在地,她的头盔都摔坏了,脚踝处当时就肿了起来,她幸亏自己戴着公司发的头盔,要不然头部就要受伤了。
当天晚上,她被送到医院去检查,头部无大碍,腿上粉碎型骨折,张海霞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家躺在床上静养。
过了一段时间后,张海霞在家里就呆不住了,平时天天上班盼望着能够在家休息,可是真要是在家里闲着没事干,两天一过就想去上班了。否则,呆在家里实在是太无聊了。
为了能早日上班,她还让家里人把她带到涟水县城去,找传说中很神的蒋氏骨科,买了多张接骨膏药贴。尽管如此,她还是等不及膏药发挥作用,就跑到厂里上班了。
张海霞在Pan缝制车间的手工组上班,每天都是坐着工作,她的还没痊愈的伤腿倒是对工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她的生活的便捷却造成了妨碍。
首先就是公司的食堂比较大,张海霞工作的地方离食堂也有一段距离,因此吃一顿饭比较困难,脚慢慢地要挪很长时间。
其次是张海霞工作的地方离电瓶车车棚比较远,张海霞每天上班前都要把自己的电瓶车停到自己的专有位置上,然后到打卡机上打卡,打卡后再到车间上班。下班后再沿这个路线往回走一遍。
每次,张海霞都不能一下子走完全程,总是要蹲下来,扶着树,或是坐在石墩上歇一歇。
张海霞的这些情况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就是和张海霞同在一个班做事的何淮银。何淮银是班里大家公认的热心人,她的热心就像冬天的火焰,所到之处总是给人以温暖。
同事于月芹说,她最先认识小银子(大家对她的亲热称呼)是在超市里,于月芹在买米,正在和小银子逛超市的小银子老婆婆从身旁经过,热情招呼于月芹把米放在她的小推车上。
小银子的老婆婆以前经常到于月芹班里拿外加工回去做,和于月芹认识,而当时何淮银还没到Pan上班,和于月芹并不认识。
由于不想给别人增添麻烦,于月芹本能地推辞着,可是当时还和她素不相识,并且是挺着个大肚子的何淮银却走到她的跟前,腰一弯,伸手把米拎到了她们的手推车上。等到于月芹反应过,她的这些自然麻利的动作早己完成了。从此,于月芹就知道小银子是个热心人。
张海霞上班第三天,何淮银在吃饭时就拿走了张海霞的饭卡,让她坐在靠近食堂门口的地方等,她帮张海霞打好了饭,端到张海霞面前,并且坐下来和张海霞一起吃,为的就是等张海霞吃过饭,她再把盘子端走,用水冲洗干净后,放进回收的塑料框里。
不仅如此,每天晚上一下班,何淮银就急冲冲地往楼下奔,她总是小跑着第一个赶到车棚里,然后再急匆匆地往回赶,把张海霞的电瓶车拖到打卡机旁,然后她打完卡后再去拖自己的电瓶车。这样,张海霞一下楼打完卡,就可以接骑车回家,不用走什么路了。
这样的事,小银子一直做了一个多月,直到张海霞的腿痊愈,走起路来再也无所顾忌。何淮银的举动,深深地感动着大家,众姐妹一提起这事就交口称赞:真不容易哦,要是我我不要好看,我还做不到呢。直到现在,张海霞提起这事还说,我真是遇到贵人了!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想补充一个细节:其实,小银子当时生过小孩刚上班,按照惯例,一个母亲下班后肯定是不顾一切地往家里跑,家里有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在等着她呢。但是小银子却把此时的爱心给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同事。
为善良、热心、美丽的小银子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