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绿皮书》的一点感想
今天周末,抽空看了《绿皮书》和《徒手攀岩》,到现在,奥斯卡获奖影片已经看了大半。却是发现,基本所有获奖影片都涉及到了平等问题。
无论是《绿皮书》,还是《黑色党徒》、《假若比尔街能够说话》或者短片《皮肤》,甚至《波西米亚狂想曲》都带有平等的色彩。
《绿皮书》讲的是一个黑人钢琴师为了成功巡演,而找到一个白人混混做司机的故事。出发之前,公司人员给了司机一本绿皮书,里面是允许黑人居住的旅馆地址。
黑人钢琴师假装高傲,只是为了隐藏自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家中,没有朋友。白人喜欢听他演奏只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有文化,黑人也不接受他,钢琴师成了不黑不白的尴尬存在。
影片刚开始,司机看到黑人用自己家的杯子喝了水,于是把杯子扔进了垃圾桶。其实,司机Tony也是一个种族歧视者,或许他接下这份工作的初衷是因为薪水。
在巡演途中,两个人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钢琴家Shirley不喜欢Tony吸烟,不喜欢Tony说太多话,误会了Tony偷了玉石而强迫他放回去。
相对于Shirley的面具,Tony则显得真实的的多,旁若无人的吃汉堡,把垃圾随手丢在路上(最后倒车回去捡垃圾的一幕好可爱),甚至教唆Shirley吃炸鸡,在他的影响下,Shirley也渐渐找回了自己。
或许是因为自己是黑人,或许是长久的歧视已成习惯,Shirley对于各种各样的歧视都选择了忍耐。人一旦习惯了被压迫,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反抗。
去西装店买衣服,老板最开始以为是Tony要试穿,于是殷勤的拿出衣服。发现试穿的人是Shirley之后却突然变脸,直言他不能试穿。Shirley听到之后,只是转身离开,或许是这种情况发生了太多次,早已经习惯。
被警察喊停,受警察侮辱,Tony打了警察之后却是责怪Tony不能忍。就好像被侮辱是家常便饭一样。求助了肯尼迪总统的弟弟被释放,却觉得自己失去了尊严。于Shirley而言,受人尊重变的无比重要。
电影中有一幕,是车子出了问题,Shirley站在那里和耕地的黑人遥遥相望,他的目光太过深沉,让人猜不透此刻的他在想些什么。是想到了自己不属于他们,还是想到了曾经的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Shirley教会了Tony写情书,那情书是他教给Tony的,还是只是想借Tony的笔表达自己对前妻的爱与念念不忘?如果不是真心感受,怎么可能写的出这么唯美的诗。
最后巡演的酒店拒绝让Shirley用餐,而最后的Shirley终于拒绝了演出,和Tony一起去了一家黑人酒吧。在那里,Shirley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巡演,最后其他黑人上台合奏的音乐是那么动听。演出结束,Shirley说那是他最开心的一次演出。
其实,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是觉得Shirley和Tony才是真爱,一个高冷的霸道总裁,一个放飞自我的热血青年。混混Tony在Shirley面前变的听话无比,需要的时候又会站出来保护Shirley,这种反差萌角色真的太惹人喜欢。
最后,Tony在出发前答应了妻子圣诞节会赶回来。但是受暴雪影响,Tony有了想放弃的念头,最后,两个人的角色互换了,Shirley成了司机,Tony在后座呼呼大睡。此刻对于他们来说,早已经不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了。
暴雨的天气,他们被警察拦下,被侮辱,被投入警局。同样的恶劣天气,同样的被警察拦下,只是这一次警察是告知他们轮胎出了问题。在Tony修理的时候一直在旁边指挥交通,最后修理结束出发的时候,警察和Shirley说了圣诞快乐。或许这是影片想告诉我们:坏的只是人而已。
最后,Tony回了自己家,当昔日的朋友说起Shirley的黑称时,Tony果断的反驳了。当Shirley出现在Tony家中的时候,我想他一定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从此以后,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成为了永远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