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内心那座山》——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

2023-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子小沐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期修建的最大的集中营,纳粹分子在那里监禁并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直到现在我都记得上学时期在书中看到的有关于纳粹集中营中受害者们图片时的震惊,更别说身处于其中的人了。

       作者埃格尔博士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受害者之一,她16岁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亲眼目睹和经历了德国纳粹分子惨绝人寰的暴行,她的父母、朋友都因迫害而死亡,作为纳粹集中营大屠杀的幸存者,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痛苦的困境和灾难,如何改变自己的想法,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灯,这本书通过12个内在的精神牢笼,告诉我们如何摆脱心智囚徒重获自由,找回真正的自己。

1.受害者心态型牢笼

       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总是回去询问“为什么是我?”,希望通过找到答案来缓解自己的痛苦,但苦难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没有办法摆脱逆境和他人的迫害,改变自己的心态,用新的视角去看待痛苦,会活出崭新的自我。

2.逃避型牢笼

       我们无法治愈自己没有感受到的情绪,当我们习惯于否认自己的感受时,我们就很难识别自己的感受,无法面对感受,就无法释放。逃避自己的感受,就是否定现实,允许自己产生感受,让那些感受贯穿自己,才能让它们离开自己。

3.自我忽视型牢笼

       被抛弃是人类最早感到的恐惧之一。我们习惯去获得他人的关注或认可,将自己限制在某个角色或版本中,以为这样才能被别人爱,但能陪伴我们一生的只有我们自己,当我们开始爱自己时,别人才会来爱我们。

4.秘密型牢笼

       当你过着双重生活时,生活就会让你左右为难。秘密都是具有伤害性的,保守秘密会形成一种羞耻的氛围,这种羞耻感是所有成瘾的根源。只有面对事实并讲出真话才能活得自由,才能让我们创造出爱和接纳的氛围。

5.内疚和羞耻型牢笼

       内疚源于羞耻感,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不配”时,就没有什么是足够好的,它会让我们变得无比脆弱,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错误评估,是一种限制我们的思维模式,接纳自己不完美的整体,放弃对完美的苛求,会让自己变得更完整、更快乐。

6.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

       悲伤会持续影响人们的心境,而且这种影响永远不会消失,否认自己的悲伤并不能帮助我们疗愈,感受自己情绪,拥抱悲伤,把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当作一份礼物,能让我们朝着一个更加快乐、积极,更有意义的目标前进。

7.僵化思维型牢笼

       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总试图用自己的看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不控制他人,让花成花,树成树,自己成为自己,别人成为别人,我们的生活会更从容。

8.怨恨型牢笼

       持续的低水平愤怒和摩擦是亲密关系中最大的迫害者,当现实和期待之间存在差距时,我们就会生气,但真正让我们陷入牢笼的往往是我们不切实际的期待。解决感情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解决自己的思维模式,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和不同的人,重复同样的低质量婚姻。

9.恐惧型牢笼

       我们总认为时刻保持警惕就可以保护自己,但恐惧往往会发展成一种无情的循环模式,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列一个恐惧清单,将“我不能做”、“我试着做”换成“我可以做”、“我愿意做”,摆脱恐惧所带来的无力感,走出恐惧的牢笼。

10.评价型牢笼

       我们都喜欢给别人下定义,通过评判的方式早早划清自己跟他人的界限,这样既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将生活中那些最邪恶、最令人讨厌的人当成我们最好的老师,问问自己“他要教会我们什么?”,可以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

11.绝望型牢笼

       如果我们认定某些事情是绝望的或者不可能的,那么事情就一定会朝着那种状态发展。我们要抱有希望,但希望不等于理想主义,假装痛苦离我们远去不能给我们带来心理灵活性和自由,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并提醒自己已经从曾经的痛苦中幸存下来了。

12.不宽恕型牢笼

       宽恕不是把某个人赶出我们的感情世界,而是学会放下,允许自己的愤怒得到释放,通过燃烧愤怒,去接触自己盔甲下的感受,它可能是悲伤,也可能是恐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原谅自己。

       阻碍我们的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桎梏,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痛苦和创伤,决定着我们未来生活的走向,我们可以选择背着包袱负重前行,也可以选择扔掉包袱轻松上阵,关键点在于我们是否能解开心中的枷锁,获得自由。将痛苦和灾难看成是我们成长和进化过程中的礼物,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