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真相

2020-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西风戏语

我不知道世界上第一部相机是何人发明的,又是何时发明的,但据现存资料表明,摄影传入我国应该是1844年,时任两广总督的清宗室耆英是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的相片中人。

这张照片距今已有160余年,虽然有些模糊,但眉眼模样还算清晰。瘦长脸,吊角眼,脑门锃亮,一撮山羊胡子,还是很有个人特点的。

耆英

后来看到的慈禧照片,是又过了半个世纪,于1899年美国人拍摄的。那些照片已经比较高清、真实,如今都珍藏在美博物馆中。

正是因为有了相机,后人才能够看到清末一些历史人物的真实容貌,尤其是末代皇帝与皇妃们。

在既没有拍摄技巧,又没有美颜效果的镜头下,皇妃文绣看上去不仅不俊美,反而显得有些憨丑。

虽然那都是最真实的历史镜头,但文绣真是镜头下的那副模样,还是镜头让文绣走了样,却不得而知。可见,虽然有了相机,也难保镜头下的像是真实的。

据说,中国最早的彩色照片就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照片,原来从黑白到彩色又跨越了半个世纪。

天安门广场

相机先是做为生活奢侈品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早年的影片中,还能看到年轻人外出游玩时需要借用别人相机的情节。

那个年代在人们脑海中和相机有关的事,印象最深的应该算是柯达胶卷了吧。如今我还存有许多底片,只是已经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冲印了。

我的第一部相机是何时购买的,已经记不清了,应该是有了儿子之后吧。因为如今留存下来的照片是从儿子满月时胎毛被剃前后的对比照,做为儿子相册的开端。

在儿子长到一岁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从照片中依次看到,他是如何开始翻身、爬行、学走路,一点点地长大的。镜头下的模样是儿子最真实的成长记录。

在我的印象中,数码相机似乎是2000年后出现的。依稀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到同学家,同学用相机随手给我们娘儿俩拍了照片,然后上传到电脑上。

照片在电脑屏幕上可以随意缩小、放大,瞬间就能看到影像。当时的我觉得好神奇呀。

于是不久,我也购买了我的第一部数码相机。索尼的,八百万像素的最新款,当年价值三千多元,可以说在2004年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从此,每年带儿子旅游,用那部相机拍下了无数镜头,也再不用冲洗出来,只需要存入电脑即可。

再后来,手机的像素已经远远高于相机了,相机的功能便逐渐被手机替代。人人都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相机的摄影人,随时随地可以拍下即时的天地人物。

随着手机性能的更新换代,手机镜头下的影像却越来越不真实,甚至于让我觉得手机拍照已经可以将镜头下的一切随心所欲地修饰、改变、甚至颠倒。

如果说,当年的文绣能被选中皇妃,一定还是有些姿色的,但在当时的镜头下却变成了相貌平平的平凡女孩;那么,如今真真正正的丑女,却完全可以在镜头下变得倾国倾城。这不知是摄像发展史的巨大进步还是深深悲哀。

如今,镜头在新时代下又有了新功能,需要记录工作的点点滴滴。不知从何时起,一举一动都需要用镜头留下痕迹。

打扫卫生,拍照;张贴告示,拍照;领导视察,更得拍照;甚至看到有人打架斗殴时,第一时间也是拍照还不是劝架。

然而,当镜头的使命完成,镜头下的事却依然如故。镜头不再是用来记录真相,反而是用来弄虚作假了。镜头之下已无真相。

据说,许多人都在今天这个日子里,想起了同一个人。无论是敬仰他的,还是诋毁他的,应该都认可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吧。形式主义害死人。

然而,如今的各级ZF都在认认真真搞形式,踏踏实实走过场。

敬仰他的人明显违背了他的话,诋毁他的人应该高兴了吧。

写至此,倒让我想起他的一首诗词。

正西风,
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