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

鸡叫了。
姬宜臼讨厌鸡叫,因为这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他又要上朝了,四十多年,天天如此。
但是没办法,偌大一个周朝,老板是他。他在床上是一个人,而上朝时就是一个王,历史上称呼他为周平王。
周平王,男,姓姬,大名姬宜臼。周王是他的职业。
有人问,怎么会有这么个姓啊,现在哪还有这个姓啊。没错,他就是姓这个。
你知道中国上古时期有八大神姓吗?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这就是八大神姓。你看这八个姓有个共同特点,对,每个字都带了“女字旁”。受过正统教育的你肯定知道,中国的上古社会乃是母系氏族,也就是说,你如果生在上古时期,你只会认识母亲而不认识父亲,因为你的父亲实在是太多了,这不是骂人话,大概确实如此。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民很多都是从这八大神姓中繁殖出来的。所以,周平王姓姬一点都不奇怪。后面还要讲到的鲁国、卫国、蔡国、晋国、虢国、燕国、郑国等很多国家的国君,因为跟周王都是亲戚,也都姓姬。
当然,不姓姬的更多,毕竟姬姓只是八大姓之一嘛。
说完了姓名,再说年龄。周平王年龄不详。因为他终究是一个王,保养得很好,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他多大。不过我们从他已经快当了50年王的时间推断,此时的他大约应该处在60-70岁间。
周平王的“平”是谥号,所谓谥号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注意是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就是说,平民百姓是没有谥号的,或者说根本连名字都没有)死后,他的后代、部下或同事根据他的生前德行给予的褒贬称号,也就是说谥号是要人死后才会有的。但是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姑且把当时活着的人也称谥号。
说到谥号,不妨多说几句。我们知道周朝的第一任王叫文王,大家都会觉得 “文”很好听,而且它实际上真是一个好谥、美谥。看看什么样的人能谥为“文”: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要达到这么多好处的人才被谥为“文”,所以不是哪个人都有资格被称作“文帝”“文王”的。被谥为“文”的人大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比如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战国时期的魏文侯;统一中国的隋文帝;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等等。
有人说唐太宗不是谥“太”吗?这是个误解!唐太宗是他的庙号,他的谥号叫“唐文帝”!那为何后来称皇帝都叫什么高祖高宗太祖太宗之类庙号了呢?上面已经说了,谥号是后代、部下或同事给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起的称号。
先秦人质朴,谥号为一个字,最多两个字,但到了后世,为表示对先人的尊重,谥号花样翻新,字数繁多,而且还难记难念,比如什么: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大家知道他是什么皇帝了吗?)。
这么多的字,祭祀起来要念错了怎么办?这可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啊!怎么办?好办!先帝不都有个供人祭祀的庙嘛,为方便称呼,就在谥号外再起个庙号,问题不就解决了?所以,汉朝开始,对皇帝就称庙号了。
有人又会问:既然后代谥号字数越来越多,那为什么唐太宗就只谥了一个字“文”呢?其实“文”只是太宗皇帝死了以后的初谥,后来一加再加,最终加到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还是有9个字!也就是说一个皇帝死了后是要被谥好几次的,改谥不可能,不光对死者是折腾,也是对前面起谥号的人的不尊重啊!那就在原先谥号上加字!结果就越加越多了。
回到周平王。为什么周平王死后会被谥为“平”呢?谥法里是这样说的:
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
也就是说,做事情有制度,治国能先治人,那就叫“平”。从这个谥号看来,周平王算是一个好王,但是离“文”却还差得远。
先祖周文王周武王留下的规矩,要勤政,要爱民。勤政的具体表现方式就是每天五更上朝,晚上加班批阅奏章。这是一个好王的必要条件。
但是现在平王心里却只有“草泥马”三字,如果那个时候有这个词的话。而且这词被他在心里重复了无数遍。
这是因为,他就是每天上早朝也体现不出勤政来,他就是个空有名号的王。
朝中大大小小事务都被卿士管着呢,以前是郑武公,现在是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他们父子俩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青春少年活活熬成了一个老人!
唉,没办法,朝还是要上的,否则还不被那些大臣们劝谏死!
洗漱穿戴好,老人周平王一步懒一步地向朝堂走去。
他在朝堂最居中也是最高最大的那张椅子上一屁股坐下。举目朝下一望,惊奇地发现偌大的朝堂中一个人都没有。
其实这也算不上很奇怪的事,因为平时这里也基本上空荡荡的,除了郑庄公每天按时上班外。对了,二十多年前晋文侯姬仇还隔三差五来问侯一下,可自打文侯去世,晋国内部乱得一塌糊涂,自顾不暇,听说现在已经是晋文侯的玄孙晋鄂侯在当国君了。也就是说,平时朝堂上多数情况下只有他和郑庄公君臣两个常住人口,别的就是来了也很快走了。满朝文武都有一块自留地管着呢!
谁让先祖周武王发明了分封制,把偌大一个华夏中国零零碎碎地分给了亲戚和大臣们。当然这也不全怪周武王,当初武王率军与商纣王决斗时,率领的军队就来自八百诸侯,也就是说,商朝时就已经有了至少八百个诸侯国了。战胜商朝建立周朝后,武王以及他的子孙们大手一挥,又分封了不少诸侯。不说小的吧,说实话有好多连自己这个老板都记不住了。叫得出名的就有不少呢:什么齐国、鲁国、燕国、郑国、晋国、楚国、宋国、蔡国、陈国、卫国,等等等等。
自己的同姓亲戚们分封了36个国家,像鲁国燕国郑国晋国蔡国卫国等就是;其他的是异姓国,要么是封给军功很大的臣子,像齐国就是封给姜太公的,要么是前朝后代,像宋国就是,还有一类就是更前朝的后世子孙们,像尧啊舜啊禹啊神农氏啊什么的后代都分封了国家。所有国家加起来怕已经有两千个了吧?
这样分封的结果,看起来热热闹闹,每年开春各地前来洛邑朝贺、祭祀的诸侯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王宫内外,场面尉为壮观。在那个时候,平王狠狠地体会了一把当王的美好滋味。
面子的繁华却掩盖不了里子的虚弱。想当初先王们在位,中央高度集权,整个华夏中国可谓同心同德构建大同社会。每年王宫收到的各地贡品多得不可胜计,还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清点。
可是自己上台后,除西边犬戎把多年基业抢劫一空外,各地进贡的物品也是一年少于一年。像南方的大国楚国不知已是多少年没来进贡,至于其它国家,说实话自己都记不住,明细帐都在寤生那儿呢,而且寤生也确实跟自己说过,朝廷收入是大幅减少了。
头痛啊!东家结婚朝廷要送礼,西家死人朝廷要吊丧,这些可都是要钱的呀。比如鲁国的惠公已死了几个月了,朝廷硬是凑不起钱前去吊丧,再不去的话可是严重失礼了。等寤生来时问问他。
这些大臣们在朝时是臣,到了地方上他们就是王了,而且他们那个王当得才叫那个舒坦!像宋国、鲁国、齐国、郑国、晋国这些个国家,哪个都比自己富啊。
当然他们还是不敢称“王”的,因为天下只有自己一个王。诸侯们也就只敢称公、侯、伯、子、男,这是五档爵位,公爵最高,男爵最低。
不过还是有两个敢称王。
一个是自己的叔叔姬余臣。父亲周幽王被杀,自己好不容易被大臣们扶立为周王,想不到那个余臣也在别的地方称了王,叫什么周携王。要不是二十多年前英勇无比的晋文侯姬仇杀了他,二王并立的局面恐怕还将继续下去。
另一个敢称王的是南方蛮夷楚国。他们的爵位只是子爵,仅高于最低的男爵。就因为这个,楚国很不满意,周文王周武王等先君在位时还压得住他们,后来几代就根本压不住了。终于从周夷王开始,楚国就自封为王。传到现在的熊通,叫什么楚武王!不过他们也就是搞搞南方那些小国,在小国面前称王称霸罢了,只要不影响自己执政,随他去吧!话说回来了,南方有这么个狠角色帮着收拾不听话的小国,自己省得管闲事,不是也挺好的么?不过,唉,也只能随他去了,自己有什么办法呢?要是没有郑庄公晋文侯他们,哦对了,还有秦襄公,自己就是一个屌丝!
平王眉头一皱,苦笑了一下。他笑自己,生生把一个伟大的周朝分成了两部分——西周和东周,而自己竟然还是东周的开国之王。
随即,他又叹了一口气。自己虽说是周王,可是实际上还剩下什么呢?
首先,经过一系列分封以及西方犬戎的侵略,自己拥有并且实际能统治到的土地面积已经很小,只有以洛邑为中心的区区六百里地(大约在今天河南省西北部)。这个面积还比不上郑国的,更不用说晋国齐国了。想当初先祖周文王还没打商朝时就已经是千里之国了,到了武王那就更不用说。怎么越往后反倒越小了呢?
其次,那些大臣真的归自己管吗?这次周都东迁,要不是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晋文侯、秦襄公他们帮忙,周朝差点就不存在了!说实在,自己这个王就是被他们抬起来的,自己还好意思管他们吗?既然他们能扶自己为王,当然也就能废了自己这个王,只要他们愿意。
最最重要的,自己也只剩下了“王”这个空洞的称号。因为自己真的没事可干。郑庄公寤生太能干了,所有的朝政都是他在管。自己就是想管都无从管起!
要是真能做个甩手掌柜倒也好了,可是自己偏偏得每天像个木头人似的上朝、退朝。
周平王忽然很羡慕自己的父亲——那个被犬戎杀了的周幽王。虽说父亲死后被谥了个不太好听的“幽”字,但他活着时是多么自由自在啊!
父亲玩过的“烽火戏诸侯”游戏应该是非常好玩的,要不然父亲怎么连玩了好几次?
要不是因为褒姒而废了自己母亲的王后职位,恐怕父亲的王还将当下去。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父亲之后的下一任王就不会是自己了,而是自己的异母弟——也就是褒姒的儿子——伯服。而且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不光不能当王,恐怕连命都会没了吧?
想到这,平王忽然脊背上一阵发冷。可时令明明还是初夏。
这可恶的郑庄公去哪了呢?他应该不会去哪,肯定在自己的国家,大概是有什么事吧?也不跟我说一声。哼!平王有点恼怒。
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儿子。当初要不是郑武公保驾,自己不但做不了王,可能还会被犬戎杀死。郑武公是自己的恩人,为此当初自己封他当卿士,留在自己身边帮着处理国家大事,当然主要就是他处理。郑武公去世,我让他的儿子郑庄公接替了卿士位。这郑庄公寤生虽然年轻,想不到能力和他父亲一样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期,竟然把国政玩得很溜,自己根本插不进手去。
想到郑庄公,平王就忍不住想到他的眼睛。那是一双不可捉摸的、又隐含着锋芒的眼睛。有时注视这双眼睛久了,平王竟然会隐隐地感到有些害怕——虽然自己年纪比庄公大了不知多少。
可是这郑庄公寤生到底什么原因不上朝?!